宗教家倡言博爱,学者不察,翕然合之,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真实不刊之论。哪知佛教却非但不言博爱,而且反以爱为众苦之因、生死之本,弃之惟恐不及。那么佛教言慈悲与博爱有什么分别?答曰:此二者的含义绝然不同。因为既称爱,必有能爱所爱;既有能所,必有人我,以我为能爱,彼为所爱。有了人我相,就有差别。爱我甚于爱人,世人大都如此,这固然是俗见;但若说爱人要甚于爱我,也何尝不是偏见。况且既说爱,必有可爱的条件,譬如说,因为他相貌好、学问好、品行好;但相貌、学问、品行不是固定的,不是绝对的,一旦变得不好,或比不上先前、比不上别人时,你就会不爱他了。再进一步讲,我所爱的,人家亦爱;我爱而取为我有,则人必失其所爱,因我得人失,人得我失,于是起嫉妒心,发之于行为,则为杀、为盗、为淫;论起果,则有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于是清净世间遂成五浊恶世。所以佛说爱是生死轮回之本,忧悲苦恼之因。爱既是染因,则纵然博而广之,以至无限,亦无法变染为净。这就是佛教不提倡博爱的理由。还有一句口头禅,叫做“爱我敌人”,也是一般宗教家常常提到的,其实既称敌人,心中已有了敌相,对此敌相所起的心,只有怨恨、嫉妒、嫌恶,就绝不会生起欢喜心、爱好心;纵然你勉强爱你的敌人,也不外是虚伪心、诈欺心。佛教就决不是这样说的,只是教我们对待这辈恼害我们的人,要先作平等观,不作敌友想,我们用不着爱他,只可起同体的大悲心,设法消弭他的恼害心,使他转生欢喜心,这样才是佛法。所以我再把慈悲的真义介绍给读者。 摘自《佛教科学观》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