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28[海口](3)

人往往就是在结果停留,只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对人生没帮助。所以当你有这种态度,当你教孩子也能够这样引导,那你的孩子会非常勇於面对事情,面对挑战。所以我们会问孩子,这一位同学成绩能够这么好,能够受到

  人往往就是在结果停留,只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对人生没帮助。所以当你有这种态度,当你教孩子也能够这样引导,那你的孩子会非常勇於面对事情,面对挑战。所以我们会问孩子,这一位同学成绩能够这么好,能够受到这么多同学的欢迎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孩子开始思考,开始建立判断能力。本来他只会羡慕别人,本来他可能只会嫉妒别人,这么一引导,他开始知道原来是他处处替人著想,原来是他用功认真,上课专心。他开始不是只有在那里嫉妒羡慕,他开始找到因,从自己种下正确的因开始努力起。而孩子这样的时候,也是一步一步踏上理智智慧的人生。

  所以从果推因特别重要,要去分辨。再来有智慧的人可以从因看到往后的结果。诸位朋友,举一个例子,在《左传》里面,有一次在春秋时代,秦国的军队经过天子管辖的地方,按照礼仪任何军队经过天子管辖的地方,都必须要把帽子脱下来,本来坐在车上都必须要下车。结果秦国的军队,有的没把帽子脱下来,有的跳下来一下,还没有经过天子的地方马上又跳上去。这个读书人一看就说,秦国这一战铁定打败仗。你看才看到他一个动作,就可以断言他们这一场仗必败。所以古代人智慧很高,我们比不上。这一位读书人就分析,他连对天子都这么傲慢,都这么轻率,小地方都轻率,面对大事的时候就马上变得恭恭敬敬吗?那是不可能。所以秦国那一次军队因为轻率,几乎全军覆没。所以那一场仗打下来,秦穆公幸好没有责怪那个将军还责怪他自己,但是也从一个人轻率的态度,就可以断言他能不能成大事,这叫从因可以推果。

  老子他要出嘉裕关的时候,当官的官员就问他一个问题,他说我生了两个儿子,以后我要靠哪一个比较保险?他就问老子。老子马上拿了一些钱放在桌上,他对这个大儿子说,你去打爸爸一下,这些钱就是你的。这个大儿子比较笨,小儿子比较聪明,但是大儿子很厚道,他死都不肯去打爸爸一下。后来因为大儿子坚持不打,老子接著转向小儿子,他说你去打爸爸一下,这个钱马上就归你。这个小儿子二话不说,过去马上打他爸爸一下,然后回来把钱抱起来高高兴兴。老子说,你要靠谁?靠大儿子!

  我们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生了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学历又高钱又赚得多,老三只有高中毕业。这一个母亲最后靠谁养?其实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学历愈高,却不见得懂做人?原因在我们引导孩子读书的动机错了,读书应该志在圣贤,读书应该志在尽孝心,志在对人恭敬,爱护他人,这才是读书的目的!是志在圣贤。而现在的人读书志在哪?志在赚钱,志在让自己有好日子过,志在自私自利的动机,所以反而读愈多愈不重情义,读愈多愈傲慢,读愈多,甚至於不愿意承认我的父母是农夫。而这个孩子刚好读得少,污染少,不贪心,还觉得自己不如人,还会谦虚,到最后就是小儿子养。

  所以这一个官员被老子这么一分析,知道大儿子会养他,小儿子一定不管他。结果这一位官员真正临终的时候,他的小儿子没回来。因为他的小儿子后来从商赚钱,他的家人叫他回来,小儿子说,我这么一来一去要少赚多少钱。所以孔夫子说「放於利而行,多怨」。一个人人生最高指导原则,假如是钱,假如是利,这一生走下来,一定会让他的亲友寒心,会让他的亲友众叛亲离。所以我们要从因推果,现在给孩子种什么因,才能成就他一生的善果,这就是你父母最重要的明辨,这就是给你孩子一生最大的助力。

  诸位朋友,您假如深入《弟子规》,你会觉得每一句都是种你孩子最重要的因,成就他一生的善果。我是因为讲了一年多,体会这么深。我相信诸位朋友,你现在体会可能没有我这么深。我们看第一句就好,「父母呼,应勿缓」。一个孩子连对父母讲话都不恭敬,他这一生已经毁了,他一生对人的恭敬起不起得来?起不来。这一句没做到,孩子一生就会有很大的障碍;这一句话做到了,你孩子一生受益。当他尊重自己父母,对父母讲话和颜悦色,他看到别人的父母,他会想别人父母也很辛劳,我们也应该恭敬。当他体会到他的父母念念希望他好,他也能体会到别人的父母念念也希望他的孩子好,所以当我们对人恶言相向,他的父母会伤心难过。所以一个孝子就能够有这种同理心,不愿意让别人的父母痛苦,所以他的恭敬就能从父母身上再延伸到一切人。所以《弟子规》句句铿锵有力。

  「谨」里面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只是两句话教导什么?衣服、帽子要放在固定的位子上,不然到处放,杂乱,地也搞脏了,衣服、帽子也搞脏了。甚至於乱放之后,紧急要用的时候找不到,找不到还不打紧,还要对著一家人发脾气。现在这种孩子多不多?真的,没有教好,孩子的行为真的会让人吐血,不止父母吐血,我们看了都吐血。所以不要小看这句话,当孩子帽子放好,衣服放好,难道他只把这两样东西放好吗?当一个孩子很习惯干干净净,他已经有这种存心的时候,他看到这个椅子没摆好,马上摆好,内化了。所以他一定会把他的房间摆好,会把房间整理好。一个孩子能够把房间整理好,他就有条不紊,孩子的心能定得下来。能定下来,定才能开智慧。一个孩子房间里杂杂乱乱的,每次要找什么找半天,你叫他读再多的经书,能不能开智慧?开不了。学问不在经典上,学问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经典只是告诉你,在生活你要落实,你真正能得学问的益处,就在生活当中去提升。所以当孩子把这句话做到了,衣服、帽子、书包,甚至於所有的东西都懂得有定位,那他一生管理事情、管理人的能力扎根了。

  所以您不要误会大学去念个企业管理叫管理学。一个大学生四年毕业之后,房间乱七八糟,你要不要用他?那叫纸上谈兵。管理学要自己有条不紊,管理学要以身作则,这叫真实管理。当孩子房间自己都不用好,当孩子自己德行都不弄好,他读管理学,再读十年有没有用?学问要其本质,不要搞形式,搞形式,自己得不到好处,甚至於会自取其辱。我们不念管理学还好,念出来自己都管理不好,还被别人笑。所以我们要看得到,种《弟子规》每一句话的因,都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我继续举下去我们的课又上不完。所以从因推果,特别重要。

  人跟人的言语是人与人相交往频率最高的互动,就是言语。所以我们听话会不会听?能不能分辨话的正确与否?能不能分辨讲话人的动机是什么?这就很重要。当我们不会听话,很可能遇到一些搬弄是非的人,就可能毁了你的家庭,毁了你的事业。诸位朋友说:老师,你有没有讲得太夸张?不夸张,为人君的,我们说君臣关系,君听进谗言,臣子就要掉脑袋,多少忠臣死在哪?死在谗言之下;死在为人君、为人领导的人不辨是非,不会判断这个话是对是错。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