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鑫博士:五谷杂粮—补养精气最好的食品(2)

一把小米,撒到地里是一片庄稼,小米是高度浓缩了的“生机”。产妇生完小孩,生机消耗很大,所以民间用小米来帮助其恢复生机元气。很多女孩子,喝了小米粥加红糖,不仅月经调顺,而且脸色红润光彩,真印证了五谷杂

一把小米,撒到地里是一片庄稼,小米是高度浓缩了的“生机”。产妇生完小孩,生机消耗很大,所以民间用小米来帮助其恢复生机元气。很多女孩子,喝了小米粥加红糖,不仅月经调顺,而且脸色红润光彩,真印证了五谷杂粮补养身体的道理。

佛教界有一些居士,也是不吃主食仅吃蔬菜,但是据我观察,大部分遵从这个饮食原则的人,久而久之面黄肌瘦,身体衰惫,气色晦暗。其原因,不外乎上文所讲的仅靠蔬菜是无法维持气血来源的。

蔬菜多为植物的茎和叶,其疏通力量比较强、而补养力量比较弱,气血虽然可以得到疏通,但得不到补养,尤其是脾胃没有水谷滋润,久之,就会造成脾胃气虚的病机。

以上论述,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凡事都有特例,既然有人提出不吃主食、只吃蔬菜的原则,就说明有一部分人是这个原则的亲身受益者。

那么,什么样的人合适这种饮食原则呢?

我总结为:“心地清净,元气充沛”的人,可以超越一般的养生原则。

凡是修行有成就的人,内心清净无染,妄想、分别、执著淡薄,元气消耗极少,依靠修行禅定所获得的能量补充(禅悦为食),全身元气充沛。

正如古人所说“气满不思食”,真正元气充盈的人,不思饮食。因此一天仅仅吃一顿饭甚至一碗粥就可以了。如台湾著名的广钦老和尚,数十年来不吃主食,仅吃水果维持体力,活到九十五岁高龄,身无疾苦,安然往生

在佛教经典《增一阿含经》中以“禅悦食”为五种出世间食之一。并在《杂阿含经》指出,有众生进入初禅,“离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

凡是修行真正契入境界,功夫得力,均会有全身气力充足之感。

毛凌云居士所撰《念佛法要》卷二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念佛功夫得力”的文字,现摘录如下:

清 竺峰、圆融大师,姓姚,德清人。年三十,出家受具戒,持守无缺。笃好礼念,以往生净土为决定志愿。不畜徒,不自住庵,恒依人修,免杂用心。居无定所,合则留,不合则去,意气洒落,不为胶执,亦不乐随众作务。常静掩一关,礼念并行,不礼则念,不念则礼,无一时间断,亦不参以他法,竟以此终其身。

尝于午间敲鱼念佛,直到次日日晡时(下午3~5时),人见其终无休歇,大声唤之,始止,自谓才如半日耳。

问其饥否?则曰:“我口甜水如蜜,常咽常盈,受用无量,更不思食也。”

胁不帖席者数十年,故少梦,偶有梦,亦不离礼念,更无异缘,梦中常见佛菩萨活动如生,间予奖励,或导引念佛。

忽自知时至,念佛而逝,年六十四,顶示暖相。

圆融大师精进念佛一天一夜,竟不会感到饥饿,反而觉得口水甘甜,受用无量,这恰恰说明法喜充满,禅悦为食便会得到能量的补充,不需要依靠一般的饮食。

又如,历史上著名的永明延寿禅师,据历史记载,他三十岁悟道,“后住永明(寺),日课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每天由早到晚,讲经、作佛事,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而且夜晚还要到其他峰顶念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