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谨:如何修证佛法(十一)(3)

注意,做到这样的就可以入道了,可以去证悟菩提,可以去证“道”。 达摩祖师告诉二祖这一句话,应该是在问安心法门之前的事。达摩权衡二祖的禅定功夫,再教他禅定的路线。二祖问此心不安,应该是在功夫做到了以后的

  注意,做到这样的就可以入道了,可以去证悟菩提,可以去证“道”。

  达摩祖师告诉二祖这一句话,应该是在问安心法门之前的事。达摩权衡二祖的禅定功夫,再教他禅定的路线。二祖问此心不安,应该是在功夫做到了以后的事。为什么?假定一个人做到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敢说自己成佛了吗?心安了没有?悟道了吗?这时究竟什么是佛?什么是菩提?还是搞不清。所以此心不得安。

  后来二祖传法给三祖,交付衣钵以后,比济颠还有过之,到处吃喝乱逛。像他这样大名鼎鼎的学者,出家以后专心用功,达摩祖师又付法印给他,等他交出衣钵后,晚年的生活完全不同,又喝酒,又在花街柳巷到处乱跑。人家问他:你是禅宗祖师,怎么逛道酒家去了?二祖讲了一句话“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问题来了,他求的是安心法门,达摩祖师一接引,把安心法门给他,但是到了晚年他还要去调心,此心尚不得安,可见二祖所讲禅宗安心,这个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仍是一个大问题。没有成佛以前,谁的心都不能安,包括罗汉、菩萨,都没有究竟安心,除了大彻大悟,谁都不能安心。

  拿现在学术思想来讲,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两者在争战。我们晓得心物是一元,究竟心怎么样能够造成物,如果不到成佛的境界,谁都下不了结论。所以,在理上尽管谁都会讲,事实上心却安不下来。

  这就是禅宗。从此以后,禅宗事实上几乎等于没有了。

  我们后世研究禅宗,都注意南宗六祖这一系,不把南北两宗连起来研究。四祖时,正是唐代要开新纪元的时候,也是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快要回来的时候。那时,禅宗还没有大兴盛,仍是单传,一个人找一个徒弟,来继续挑这个担子,使法统不致断失。到了四祖以下,造就出来不少弟子,后来唐朝几个大国师,乃至华严宗、天台宗的祖师,都是由四祖这个系统下来的,比六祖系统的辈份高。

  唯识、法相等经典,经由玄奘法师介绍过来后,佛法的教理更趋完备。后来的临济祖师,也是唯识宗的大师,不是光学禅的,曹洞祖师亦然。他们通达各种教理,不像现在我们一般人,不去研究经典教理,只拿个话头就自以为懂禅了。从前的大祖师们,是在三藏十二部都通彻了以后,再抛弃教理,走简截的法门,一门深入。正如孔子所讲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由博而约,先博学,待通达以后,再专门走一条路。

  到了五祖的阶段,就是唐太宗时期,禅宗是单传,在文化上并没有占太大分量。不久,天台宗渐渐出头,当然最普遍的还是教理。接着玄奘法师回来,造成佛法之鼎盛。唐宋时候,第一流人才,第一流头脑,往往致力佛法。现在第一流的头脑和人才,都到工商业界去了。所以现在怎么会有佛法?时代完全相反了。那时学佛学禅是时髦,等于现在研究科学一样,风气使然,教理盛极一时。而领导者唐太宗,也非等闲之辈,诗好,字好,武功好,佛学也好,样样好,他为玄奘法师所写的圣教序,就决非他人所能替代。

  禅宗的鼎盛时期是中唐以后,晚唐到五代之间。当时佛学的理论,发展到最高峰,而六祖的禅,刚刚凑上了时代。那时唯识、法相、华严,各种佛学的理论普及于社会,差不多读过书的人,都会谈几句佛法。这时,小乘的修持已经看不上了,都走大乘的修持方法,但又找不出一个路子;于是达摩祖师所传的禅宗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到了五祖、六祖时,即应运而出。

  达摩祖师初传的修持方法,理论上教大家注意楞伽经。到五祖时改变了,因为楞伽经的学理太高深了,为了容易证入这个法门,改用金刚经。其实在四祖时已经开始了这个方法,到了五祖、六祖更盛而已。金刚经讲性空之理,非常简化。这时佛学的理论,似乎走到金字塔最高峰,钻不出来了,如何与身心平实地打成一体;如何立刻求证,反而成为很难的事。因为依照教理来讲,一个凡夫想要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遥遥无期,怎么修证呢?

  大乘经典一流行,觉得小乘法门不足为道。而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迎合了时代的需求,到了六祖时代达到了巅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