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净行者再进一步持八戒时,如能在一日一夜之中以念佛、诵经、拜佛之行,使心思远离杂念及烦恼,念佛心如明镜般地清净, 以此功德回向净土,那就说明你的身、 口、意三业, 已确实朝向西方极乐世界前进了。 因为八关斋戒比五戒前进了一步,故其受持功德利益亦大大超出受持五戒的利益。 经中说:作阎浮王于人间宝物一切自在,但不如受持八戒所得的清净自在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善生经》说:受持八戒,除去五逆重罪,其余的罪障都能够灭除。 《成实论》中,佛说受持八戒与三乘圣人的无漏福相等。 《拾毗尼义钞》说:优婆塞受三皈五戒的,闻佛说法。可以证得初果、二果,不能证三果、四果: 受八戒的, 闻佛说法,就能证得殊胜的三、四果的果位。 由于以上原因,在家居士若欲早日解脱,成就佛道,应尽量发起大心,抽时间求受一日一夜的出家持戒法, 以作未来成佛资粮的助道因缘。 在世间戒过渡到出世间界的戒法中, 除了五戒与八戒引导我们净化心、口、意三业外,十善更能深入达到彻底清净心、口、意三业的行持。 《受十善戒经》载: “某甲忆念、坚持汝身,持身如佛、持身如法、持身如僧,身三业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如是身三,汝当受持”。 “某甲忆念、坚持汝口,持口如佛、持口如法、持口如僧, 口四业者:一不妄语,二不两舌,三不恶口, 四不绮语, 如是口四, 汝当受持”。 “某甲忆念、坚持汝心,持心如佛、持心如法、持心如僧,意三业者:一者贪欲,二者嗔恚,三者愚痴,如是忆三,汝当受持。一日、十日,乃至终身”。 由上三段引文可知,修习十善业的重心在心地,如果不能深入地用一颗心如诸佛与阿罗汉的修道心、正见心、慈悲心来修学十善业,则十善亦成世间戒。能在心地上下功夫,逐步使贪、嗔、痴断除而不起现行,这是修习十善业的目的。 最后,谈一谈居士菩萨戒,居士菩萨戒即菩萨优婆塞戒,也即《优婆塞戒经》所说的“六重二十八轻”戒。 居士在受五戒之后,要进一步学佛,则必须于六斋日修学八关斋戒,八关斋戒若能守持得好,则更应进一步求受菩萨优婆塞戒。这是继五戒、八关斋戒之后,培养居士向佛、向法、向僧及护持三宝之发心,而更深入的学习内容。居士能进一步发心求受菩萨优婆塞戒,方能说是真正踏上修学佛道之路,则可从此种下在未来的菩萨道上生生世世六根具足的引因。 居士若能发心受持菩萨优婆塞戒,便说明你已初发要成佛的心, 已是一位实实在在的、行持实修、实证的佛弟子了。但现实社会的一些实际情况,某些戒可能会不能如法尽持,即使你发慈悲心去帮助他人,也很可能会惹起许多麻烦。因此,在一些具体的场合,你必须悲智双运地去分辨,决定什么事应做或不应该做。在某些情况下,碰到不能尽如戒法的要求的去做,则应知此;是过去已经造下的业障,要以礼忏心来忏悔自己:不能尽持戒法的言行,绝不能因为不能守持完整的戒法而望戒却步。 如因环境因素,不能进一步求受在家菩萨戒;的佛弟子,可以在内心依戒法的内容,慢慢的学习,能受学几分,就学习几分。但不可因为勉强受戒而影响家庭生活,令妻子、丈夫咒骂佛教而造罪,要谨慎反省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既不妨碍家庭生活,又能学习戒法。 净业行人发心求受菩萨优婆塞戒,最好应到念佛道场求受,福建莆田广化寺就是这样的道场。求戒者必须依戒法的内容,谦虚、谨慎、用心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持戒者的身、 口、意三业趋于净业因缘中,使念佛心与持戒心两者俱清净,从而能在今生就可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