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家二众归戒手册》前言(2)

二、尽形寿不杀生,使有情安乐,就是施予法界有情以无畏。 三、用戒法自行与化他,即是以法布施予遍众生界。 因为戒德是无尽的,所以有限量的财施之功德远不及它。同时还因财施是物质集散之事,集聚的时候,就要产
  二、尽形寿不杀生,使有情安乐,就是施予法界有情以无畏。

  三、用戒法自行与化他,即是以法布施予遍众生界。

  因为戒德是无尽的,所以有限量的财施之功德远不及它。同时还因财施是物质集散之事,集聚的时候,就要产生贪求之欲,散去之时,又有取舍爱憎的心理。如此得喜失嗔,最易生起烦惑恼害,所以不如戒施的清净。如果先能持戒,断绝了不合理、不合法的强求,进而财法兼施,成就清净业行,直到成就佛果,那就圆满了。我们知道了戒德的高胜,也就能深生受五戒与持五戒的坚固信愿。

  若在家弟子破止五戒,则非清信士(女),因为犯,则破五分法身(佛和阿罗汉自体所具备的五种功德,即戒身、宝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为大小乘之最高悟境一一无学位,但大小乘之五分法身名称虽同,而含义有别)及一切佛法。此因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罗(戒律)之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若能坚,即是五大施。此五者通称为戒, 以防止为义。以防止恶律义之非,能止三业所起之恶,故通称防止。

  有关五戒之授受与毁犯的忏悔,据忏云法师之《五戒表解》,应注意下面数项:受五戒者须从大僧(比丘、比丘尼)边受,若无大僧,乃依沙弥、沙弥尼受之。

  五戒必须尽形寿受。五戒不能悉持,可受一、二、三、四戒,但以总受全分,乃为得戒。

  受三皈依者应随分修学五戒,受五戒者应随分修学八关斋戒及优婆塞戒。

  三皈为破迷启语, 明慧之源;五戒为断恶修善,行持之本。

  受五戒后,应于每日朝暮诵念五戒相,即:一者不杀生,二者不偷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

  病时,遇鬼魅时,遇障难时,亦应诵之。若有毁犯,不应覆藏过宿。当于僧前(比丘三人或一人)发露忏悔。顶礼忏悔。又应常自礼佛忏悔罪业。或专礼一佛或八十八佛或千佛等,或修大悲、占察、梵网忏法,亦得灭罪。

  责心忏:若意业起杀、盗、淫、妄之心,虽身口未犯,亦当即时呵责已心,不应起犯戒恶念应即转念念佛。此即责心忏。能使意业清净,身口不犯,防祸未然,亦即转识成智的功夫。

  八关斋戒为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的学处, 受此戒时在家居士能得出家功德。

  “八”是所防止的境界有八件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鬟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关”是受戒者静定自己身心,禁闭非法有事,有如世间设门关以防止偷窃等事故那样的作用。

  “斋”是以过了中午不食为体, 以八戒防止过恶,才能显出清净的斋体之意。此外又含二义:一是齐的意思,齐是齐其杂乱思虑,专注一境,心无差别;二是清的意思,即静摄心念,远离过失,断绝杂想。

  “戒”是止恶的行为,有制止恶法的力量和作用。

  受持八关斋是世间戒过渡到出世间戒的戒法。而在五戒过渡到八戒的学习过程中,不淫戒是进入学习出世间戒的重点。如《大乘义章》说: “五戒是在家人持在家戒,唯制邪淫,不防自妻,以是义故,但言不邪淫。八戒则是在家人得持出家戒,故似出家者有淫皆离, 非但制邪淫, 自妻亦防,故说不淫”。过午不食戒,则是解脱因缘的前方便。因为少食加上禅观本心,必然少睡与减低淫欲之念,有助修道。不著华香、不卧好床,则是引导在家求道者朝向不放逸、不享受、不贪睡等入道之路前进。其余不杀、盗、不妄语、不饮酒等,亦是引导在家居士不仅要做到身、 口不作恶行的戒法,更应深入使心念也不起恶念。由此可知八关斋戒的整体意义,是引导在家学戒者发清静持戒心,走向入道资粮的前方便。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