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家二众归戒手册》前言

居士,三皈五戒

《居家二众归戒手册》前言

林克智

 

  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它是每个佛教徒自信仰佛法、修习佛法,直至断除烦恼,证得涅架的阶梯。佛教徒如离开三皈,即是失去了佛教的生命,故三皈依是佛教徒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弘一大师在《受三皈大意》中说: “佛,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法,如大、小乘经,律,论三藏:僧,如菩萨僧,声闻僧,剃发被袈裟的凡夫僧等。”细说之,三宝有三种意义:

  一、别相三宝,如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教化三千世界的众生为佛宝,所讲说的谛理教法为法宝,度侨陈如等五比丘乃至在世时的广大僧团是僧宝。

  二、住持三宝,如佛涅架后的形像塔庙为佛宝,三藏经典为法宝,戒法仪相为僧宝。

  三、一体三宝,就是我们现前的心识的体大包含无外,是体大的佛宝之意;心识的相,能有轨范的作用,流转升沉时,还能任持自性,遇三宝善友缘时,能生起智解是相大的法宝之意;心识的用是周遍的,有过尘沙般的妙用,无尽之用,一一同于觉性,是用大的僧宝之意。

  此外, 尚有本觉是佛宝,始觉是法宝,本始觉不二是僧宝等解释。又有理体三宝是指佛所证的戒、定、慧、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为佛宝,所证的四谛的灭谛道理无为的是法宝,声闻的有学、无学功德,初果以上同见真谛理的叫理合僧宝。

  因为皈依是以皈投依凭而请救护为目的,所以皈依者必然是要真实有救护的能力。而其救护的能力非是从神权的迷信中发生出来,而是从因果规律上, 合乎真理的功德中发生出来的。

  必须清楚:皈依的究竟对象是理三宝:佛,一切智五分法身;法,灭谛涅槃;僧,诸贤圣学无学功德、 自身他身尽处。受皈依者应该使信心寄托在此理三宝上。但也必须知道理三宝是依持于住持三宝的,故住持三宝是直接的礼敬对象。受皈依者必须明白此理,只有正确了解此理,才不会在三宝的理、事、圣、凡上胡猜乱想,方可在受皈依时依法得无作体。

  关于受持三皈依的时限,虽然可以随日多少受,但在我国一般都是尽形寿受持的,故在受持之前必须明了,切不可不发尽形寿受持的心愿,也不作若干时间受持的表示。

  现在授受三皈时,往往为师者既不讲三皈依的意义,也没有什么仪式,只取一个法名就算是皈依了,受皈依者甚至连什么是三皈都还不知道,这是不合轨范的作法,更不能得到三皈之体。故在受持三皈之前,应先学三皈的意义及方法,在受三皈者能理解受持三皈的真义之后,仪式不妨精简,不过必须诚敬而郑重。由于授受者的真诚,恭谨的作为,所受的皈戒才能纳于受者的心中。所谓“圣德纳心”生“无作体”,从此受者尽形寿任运自然地随时随地会提高警觉,得到皈依三宝的利益。重要的是在授受三皈依之后, 授者还要负起教导的责任,受者要经常做三宝弟子应做的事,护持圣法纳心结成的三皈之体,使它时常依于心而不忘失,永远发挥防恶增善的作用。赞云: “三皈纳体,五戒培基”,故受持三皈之后,应进一步受持五戒。经云:假使布施给满四天下所有众生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的供养,纵然时间长到一百年,也不如一日一夜短时间中持戒的功德。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功德呢?这是因为初受戒时, 即已对尽众生界行了财、法和无畏三种布施

  一、尽形寿不偷盗, 即为已施法界有情之财了, 因为不侵损法界有情的利益,就是对他进行布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