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只予感恩者
现实生活中人们有一个很大的烦恼是施恩于人,没有获得一种应有的反馈;虽然《老子感应篇》中讲“施恩不望报。”我们应当按照这个基本原则处理现实问题,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个问题就是:受恩者缺乏自省能力,非但不感恩,反而自以为高贵;甚至恩将仇报,令施恩者心寒齿冷。那么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按照佛学的道理,施恩于人,人反怨己,此乃自己身心之业障,应该更加反省自己,继续积德行善,消除恶业,通过改变内境,达到改变外境的目的,无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妙法;当人真正积极实施时,就会发现确实有很好的功用。但是,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按照“博弈论”的方法进行处理,由于受恩者的福德功德的限制,智浅福薄,或者说是施恩者的冤亲债主,施恩者如果继续施恩,其实并不利于其改邪归正,因为对方承受不了这种福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针锋相对,切断施恩,使对方受苦,受苦以后促使其反省,变成一个感恩的好人,才能达到改变世道人心的目的。常言说的“救急不救贫”就包含这种意思,人们遇到生存问题,当然要施以援手,当我们看到受恩者真诚感恩的表情,也是一种喜悦的回馈,但是如果对方是个行为不正的人,拿着你送给他的钱去做恶,你如果长期扶持,这就有问题了;或者对方是个骗子,就是反复地行骗,何苦要拿着自己省吃俭用的钱财去帮助这些人作恶呢?2005年,在卧龙寺方丈室,师傅接到一个电话,是外地寺院打的一个电话,意思是一个人想挂单留住,大概其人行为不端,师傅直接回答:“赶出去!”我们应当理解佛法是促人向善的,但绝对不是无原则的愚善、无原则地施恩;虽然佛法中讲:令一切众生欢喜则是令诸佛欢喜。但绝对不是纵恶。为了促使人真正变成好人,打人、骂人有时也是善巧方便的法门,否则,过去寺院配置武僧做什么,对付想霸占寺院财产的黑恶势力,也要用武的办法处理,否则寺院这种使人趋善的学校就无法办下去。对于确实遇到困难的乞讨者,人确实应当发起慈心,积极救助,但是对于以乞讨为名、诈骗钱物的人,还是尽量切断其发财路径。 感恩的人都是善根未泯的人。佛法最根本的宗旨就是使人觉悟,变成一个真正的善人,施恩的目的就是希望被救助者感到世界还有一丝温暖,唤起他们向善的良知。但是对于善根泯灭或由于愚痴而暂时受到压制而无法显现的人,还是适当控制一下自己的施恩举动,以免惯坏他们。“娇子无义郎,”对于子女无原则的施恩都会培养出一个不孝之子,何况对于其他人呢? 1984年长安街头遇到一中年人,“大哥,给点钱,给孩子买个烧饼吧。”“你是哪里的?”“安徽的。”于是送了五斤粮票给他;过了一段时间,又在街头碰见此人,还是老话。于是回答:“前几天都给你五斤粮票了。”离开。 1992年春天出差,在火车站遇到一中年妇女携一乖巧女儿,说:“兄弟,钱包丢了,借20元买张车票。”心动,想帮助,只是此女言语不周,漏了馅儿;一般人真是遇到此问题,一定会说到家后给你寄来。此女功亏一篑,根本没有到家后还钱的意思;其实她只要再说几句,譬如“兄弟,你放心,给我留个地址,到家后我把钱还给你。”对于一个初入社会的年青人而言,基本上就中毂了,可是她连这个意思都没有,于是就听出音了,知道是骗钱,就离开了。从眼角瞄到,身后是一张欺骗未成功后的恶狠狠的脸。20元钱当时就是一个人月工资中的几分之一了。 2002年冬天,一晚加班,正要乘车回家,遇一女孩,旁边喊道:“大哥,我是到这里找工作的,没有找到工作,钱也花完了,麻烦您帮个忙吧。”“你是哪儿的?”“安徽的。”看到一个凄楚的形象,于是将身上的2、30元零钱都给了她;公交车走了,自己只能打个出租车回家,又花费几十元。觉得自己救助了遇到困难的大学生,心中颇感欣慰。过了几日,又在街头碰见了这位“受难”的“大学生。”还是老话,心中苦笑,口中烦恼:“给过你了。”离开。 2003年夏天,闹市,正要开车,走过来一个衣着整齐、漂亮的女孩儿,看得出是从旁边的男朋友旁边走过来,说:“叔叔,我不要钱,因为没找到工作,钱花完了,所以只需要您给买个面包就行。”因为有前边的纪录,所以没好气:“去、去、去。”过后有很长时间自责,是否没有帮助一个真正遇到困难的大学生,心中很不安。又过了一段时间,一个社会经验很丰富的朋友说:“现在流行一种骗局,就是穿戴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孩儿只要面包,不要钱。” 社会成什么样子了,小人小骗,“大人”大骗;大人们可以利用权力资源,垄断特种商业资源,低价进,以高几十倍的价钱卖给国家;只不过冠以公司的名义实施“正规军”的骗。都是在骗。全都是缺德。社会想好,难! 施恩只予感恩人!因为感恩的人,是善良的人,善根未泯!社会的支撑也就是靠人们心中残留的那点善根,如果福报用尽、善根用尽,人类社会就崩溃了。天下大乱,死亡的人数将是无法胜数。杨振宁在安徽老家作报告说:清军和太平天国在安徽的征战,导致安徽人口大概消失80%。 施恩应当施与善人。中国老百姓中有不少善良的人,他们才是真正应当得到国家和社会施恩的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