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幸福的门窗

不同的心境,看不同的景致,也体味全然不同的人生。同样的境遇,有的人仿佛置身天堂,有的人感觉如处地狱。人生犹如一丛玫瑰,没有绝对的美丑,鲜花与芒刺,端看我们关注的是什么。 感受有误

    不同的心境,看不同的景致,也体味全然不同的人生。同样的境遇,有的人仿佛置身天堂,有的人感觉如处地狱。人生犹如一丛玫瑰,没有绝对的美丑,鲜花与芒刺,端看我们关注的是什么。 

    感受有误 作茧自缚

    有位太太总是不断抱怨对面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是搞不懂,她怎么连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登门拜访,无意中伸手准备开窗户时,发现窗户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灰尘。这才提醒了这位太太,她拿了一块抹布,把窗户上的灰渍抹掉,才发现原来不是别人家的衣服不干净,而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对别人的是非过于敏感,时常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透过布满灰尘的窗户去看世界,世界自然不清净。当看到别人污点的那一刻,也很难察觉,自己是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与人交往中,心窗若没有擦亮,很容易引起误会,也会令别人感到不快。

    一位朋友有着这样的经历:

    那天,她站在一个珠宝店的柜台前,随手把自己的包放在旁边。正在她挑选珠宝时,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士也过去看珠宝,她礼貌地把她的包移开。很意外地,那个人却恼怒地瞪着她,告诉她,他可是个正人君子,绝无意偷她的包。他觉得受到了侮辱,重重地把门关上,走出了珠宝店。

    无辜地被人这么嚷了一通,朋友感到莫名其妙,又好气又好笑。

    和别人相处时,我们习惯于戴上一副有色眼镜,用自己的主观看法将别人放进一个“框框”里,再用这个框框解释此人的角色与行为,有时我们甚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对方身上,以致经常偏离事实真相。如同上面故事中的这位男士,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平添了自己的烦恼。

    用瞋怒的心来面对一切的人事物,我们的人生也将时时忿忿不平,陷于琐屑的烦恼之中,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却多心地曲解。

    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当我们很诚恳地赞美一个人很能干,如果这个人内心感受错误,他可能会想:“你不要再讽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没安好心。”再比方说:我们看到家境贫困的朋友,诚心地告诉他,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们。感受错误的人,可能曲解我们的心意,生气地回答:“不用你同情我、可怜我,我要活得有骨气,我不需要你的帮助。”像这种事事怀疑,处处设防,过度保护自己的人,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索绑住自己一样,常常扭曲了别人的用意,自寻烦恼。

    擦亮心窗 朝向阳光

    其实,许多不愉快不是别人造成的,乃是自己的问题。因此,想要活得快乐洒脱,也要由我们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超越。平时就要训练,对万事万物,立刻能看见好的一面,从美善的角度思考,并且多为他人着想。即使遭遇不顺利的事情,也能以正面态度思考,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包容心、欢喜心来接受。

    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这样的状况:

    孩子放学回来重重地把书包一摔,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却不理会,一脸的不耐烦。

    太太问先生晚餐想吃什么,先生竟不客气地说:“跟你结婚这么久了,我爱吃什么你还不知道吗?”

    先生下班回来看到太太抱着孩子沮丧地坐在客厅里,便过去关心地问:“心情不好吗?”没想到太太却生气地说:“你怎么到现在才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跟着对方的情绪跑,很容易被激怒而引发冲突、不快,或是赌气离开,压抑不满。这样都会使不愉快的气氛弥漫开来,加剧彼此的伤害。但如果我们内心柔软富有弹性,就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话刺伤,进而体察到对方的需要:他对我发脾气,并不是针对我们,而是因为在其他方面遇到挫折,受到伤害,正需要安慰和关怀。

    能体恤对方,一触即发的争执就能够涣然冰释。

    妈妈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在学校受委屈了?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太太可以对发脾气的先生说:“你心情不好,除了我之外,还有谁惹你生气啊?”

    而另外那位先生可以对沮丧的太太说:“一整天在家带孩子真辛苦,你希望我现在为你做什么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