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恬静、微笑、欢快、狂欢,或者认真、严肃、沉默、忧愁,或者是冷淡、生气、伤心、气愤······都要根据孩子的表现而做得恰到好处,因为父母的i喜、怒、哀、乐、愁都是当时最有力的教育“激素”,真正有效的教育绝不在话多,而在针对孩子当时情况最恰当的教态与爱态。
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还要有所区别:8个月内的宝宝“爱而外露”,8个月后的宝宝“爱而少露”,3岁后的孩子“爱而不露”,通常和蔼可亲、礼貌、鼓励而认真足矣!
特别是对三岁以后的孩子、渐渐长大了,孩子对周围感兴趣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参与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父母与孩子相处当中,父母的态度越坚持原则,孩子就越守规矩。守规矩是从小养成,不是长大形成。比如说小孩要拿什么东西,她又没有能力把东西保护好,怎么办?父母不能随意的给她而满足他的心愿,安国你小时候,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咱家有一个很大的搪瓷茶缸,那个时候咱家还住在临江乡中学的那两间土草房中,有一天你拿着那个茶缸玩耍,玩着玩着,你突然不高兴了,你在炕上一下子把茶缸子摔到了地上,把茶缸磕掉一块漆,我当时狠狠地批评了你一顿。你以后拿着东西玩的时候,就收敛多了(手里拿的东西,你要注意他的人身安全,又要注意孩子能不能把东西损坏了)。还有一次,也是你三四岁的好时候,你妈妈外出学习去了,我带着你回到拉起河、你爷爷家,那天中午正赶上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吃饭,你爷爷奶奶,你大伯大娘,你二大伯二大娘,好像还有你姑姑们,好不容易团聚在一起。可是你哭闹起来了,小孩子都依恋妈妈,情有可原。但是如果哭闹过分了,那就不得了了,那么这顿饭谁都吃不好了。我当时灵机一动,我抱着你,离开饭桌,走到东院,你大伯家,他家当时没有人。在空荡荡的一个屋子里,我很平静的对你说:“你如果再哭闹的话,我就把你一个人放到这里,我回西屋吃饭去了。你如果不哭闹了,咱俩就一起回西屋吃饭去。你答应我了,我们就回西屋吃饭去了。这件事情你如今记不记的了?教育孩子,父母要有智慧,这种智慧是孩子当时逼出来的,父母根据当时的情境想出来的一个具体的解决办法。即把事情处理好,又把孩子教育好。当然与子女相处中,尤其是孩子渐渐地长大了,有时候,父母亲也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父母出现错误了,要坦诚地对孩子承认错误。不要回避,这样孩子会越来越敬重你。有件事你应该记得,你上高中了,那一次也是你妈妈外出搞公开教学去了。我中午下班回家做饭,这时天气发生变化了,突然下起雨来了。我当时正在炒菜,抽不开身,我看你在你卧室里看书,很认真、很平静。我再三催你过去把窗户关好,结果你上床之后,你用力一推,窗户是关好了,可是咣当一声,打了一块大玻璃。这块大玻璃,我好长时间没有换上新的,因为这件事情給我提了个醒,使我自己好好的反思一下,我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了想当时的情景,我明白了,这块玻璃是我打的,是因为我对那个是火烧火燎的催促你,其实外边的雨下的不是很大,是我的心毛躁了。事后,我对你说“这块玻璃不是你打的,是爸爸打的”。你听后,抿嘴笑了笑。我看你眼神是对爸爸的一种赞同与理解。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