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话头和一念不生的异同在于,看话头的所缘是未浮现在心中的那个语义,而一念不生是以“专注”为专注的所缘。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在专注于单一所缘练习持续。还有一种常见的修定方法是看“静”,这种修定方法是以“安详的没有杂念的心境”为专注对象。 看话头、忆佛念佛重点偏于动中功夫的建立,对于观行乃至见道,都是明显有帮助的。而看“静”、一念不生,其所缘偏于寂静,重在培养舍心,舍去对五欲六尘的攀缘,是重在境界受的觉观,对见道的帮助有限。所以对于想要求生净土、见道的同修来说,看话头、忆佛念佛是正修行,看“静”、一念不生等方法,知道其原理即可,请不要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应该寻求正确的所缘,建立正修行。 这是从所缘的角度,比较如理作意、如理思惟、忆佛念佛、看话头、看静、一念不生的区别和联系,明白了修止、观的核心道理以后会发现,任何一种修止观的法门,都是建立所缘,然后练习专注和持续。所以智慧力比较好的修学人借助于某一种所缘建立专注和持续以后,只需要转换所缘,便可以很快地修学其他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的践行便快速起来。 当然,所缘的安立,是建立在亲近真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之上的。如无正见伴随,虽然建立了所缘在练习定力,但是此时有可能沦落为外道。譬如对准丹田、气脉、明点、愤怒本尊等练习专注,虽然能够获得专注力,但其所缘非外缘、上缘、内缘之一种,其受用则不顺于解脱或者无益于解脱。所以所缘的安立、转换,一定要以符合经教、三量、诸法印为前提,以能够导致身心安止为前提(不能安止身心的所缘包括以与嗔恨、贪欲、愚痴相应的对象为专注对象,或者一些无法获得解脱于贪嗔痴的专注。譬如有人主张观察愤怒的“护法神”,或者观察男女生殖器等,专注的结果是身心掉动,烦恼反而增胜)。 三、专注力的培养所缘确立以后,接下来就是对准所缘,练习专注了。 所谓的专注,就是对准修定安立的所缘,摒除外缘,心无旁骛地全神贯注地关注,并保持持续。这种专注和持续的力量,就是所谓的定力。凡是能够满足于持续和专注这两个特性的,便可以叫做在修定,违反两者中的任意一条都不是,这也是检验是否在修定的标准之一。 对于专注,需要注意的是所缘不能经常变换,如果经常变换,则无法完成专注。譬如某人持名念佛一会,马上又改为观想念佛,后又配合呼吸念佛或者经行念佛;或者一会念地藏菩萨,一会念阿弥陀佛;也或者一会唱念佛号,一会改成其他的音律念佛……在进行这样的念佛的时候,虽然有专注,但是所缘一直在变换,是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的。 想要借助持名念佛的方法来练习专注力的时候,应该注意:一旦选取了自己想要念的佛菩萨名号,就不要轻易改变。不要轻易改变的内容包括佛菩萨的名号,念佛的节奏、语速、旋律等等。这些都应该在所缘的选取的时候,就加以确认,除非到转折的时候,否则不轻易改变念佛的佛号、节奏、旋律等。同样的道理,在进行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忆佛念佛的时候,保持所缘的稳定,不轻易转变所缘,是专注的前提。 在忆佛念佛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如何专注才是正确的专注。正确的专注方法是,先心中找到要专注的那个目标,直接对准目标,这样就完成了专注。有人可能会这样来建立所缘:先对准所缘,然后起一个反观心,一直看着自己是否在对准所缘。这样建立的所缘,其实是在拿“我在念佛”或者“我在专注”当成所缘,已经转换了所缘,已经背离了刚开始安立的所缘。正确的专注就是直接对准目标,不许反观。因为见到目标的当下,心中其实已经知道目标是什么,此时根本不必反观是否在对准目标。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如果不学会正确的专注,拿反观的对象当成专注的目标,这样虽然也完成了专注,也能增长定力,但是所缘并不是自己安立的那个,在后面进行转折的时候,因为无力细分所缘,导致久学而不能升进。同时因为对于念头的专注和把握不准确,对于后续的修观也会有影响。 虽然对准了所缘,但是不停地反观检查是不是在对准所缘,这种反观心也要去掉。如果对于修定的所缘能够理解,且学会如何去对准的话,这样做其实没有必要,心中是否对准所缘其实是很清楚的,只是刚开始不太习惯这样的一种专注方式,习惯以后,并保持到动中练习当中,专注力的培养就比较快速了。 以上说的这种反观也属觉观心的一种,在建立修定的正见的时候,应该清晰地理解觉观心的意思,并在实际的练习当中去掉觉观心。 当所缘明确,也能够全神贯注地专注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如下的一些问题: 第一、尽量要保持身心放松。身心紧张出现在所缘选取过于微细,而无法完成专注的时候,便强行作意观察并专注,这样就容易导致紧张。解决的办法就是转粗所缘或者密集禅修,直到身心能比较放松的完成专注。初学在刚刚入手练习修定的时候,往往心识散乱,或因此而生愧疚、着急的心理,为了急于对治所出现的负面情绪,而出现紧张。解决的办法就是认识到:在达到较好的专注且持续之前,必然会经历散乱的过程,此时的专注,只要是不失念,就算正修行。有这样的认识以后,就不会因为暂时的专注质量不好而生懊恼、着急的心态,身心便放松下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