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行有不,反求诸己
“念力”够的人,比较会有定力,遇事比较能一心不乱。他可以在陷入烦恼之际,立刻以洞察力与离执力,找出烦恼的缘起,并立即加以克服。

几年来我们举办了无数次的讲座、培训及大小营队,间中都会安排双向交流的环节。有一天,我在整理这些发问的纸条,准备将之结集成册,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过半数的提问不是提问者本身的问题,而是提出在别人身上看到的问题,或与别人有关而影响自己,令自己烦恼的问题。我们姑且相信可能有些提问者以第三人称发问,但却掩盖不了大多数的人还是容易将注意力放在观察别人的缺点上面。

人们容易看见别人的缺点,但对自己的缺点却视若无睹,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许多人很会指责别人,而自己却从来不曾想到要检讨自己。有些人则很会原谅自己,但却无雅量包容别人。在人群中与人互动,人性的弱点与凡夫的习气随境而起,不论是发生在别人或自己身上,这些都是我们随时教育自己的活教材。不过,要让自己在这个社会大学里,能做到转化“随心所欲”为“随身教育”,则自己非要有“反求诸己”的自省能力不可。

证严上人带领全球数百万慈济人齐心推动济世志业,以积极的态度去实践,以主动的精神去力行,当然也深知在实践与力行的人群互动中,参与者会在活动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凡夫的习气,也可以透过内观,而在反观自性中觉察出人性的弱点。因此,上人早已将一一对治的良方准备好,让所有投入慈济志业的志工们,在行善造福之余,也能兼顾修慧。这本让人人能藉事练心、净化己心的处世经典就是“静思语”。静思语是做人处事的智慧,也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它是让我们拿来警惕自己,而不是用来教训别人。其中,针对“反求诸己”的心念教化,信手捻来就有许多句,句句发人深省、让我们深自惕励。

“要批评别人之前,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看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有问题”、“原谅别人是美德,原谅自己是损德”、“要原谅一个无心伤害人的人,不要做一个轻易就被伤害的人”、“人都是在原谅自己的那一刻开始懈怠”、“宁愿做一个尽力做事而被批评的人,不要做一个不会做事而只会批评的人”、“人因自觉而成长,人因自满而堕落”,这些智慧法语如能与生活结合,随时警惕自己,日子一久,那就是一股“心念的力量”了。“念力”够的人,比较会有定力,遇事比较能一心不乱。他可以在陷入烦恼之际,立刻以洞察力与离执力,找出烦恼的缘起,并立即加以克服。

一个人,如能做到看人顺眼、原谅别人,同时也不做一个容易受伤的人,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埋怨与忧愁?人常常会有埋怨,盖因不懂得“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比较能“反求诸己”──反省自己一旦做人处事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时,赶快在自己身上下反省的功夫,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他人。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碰到问题,然而面对问题时,要以何心念对治,却深深左右着我们的情绪,这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警惕我们:一个心量宽大的君子,永远是约束自己、要求自己,换句话说就是“严以律己”。而一个气度狭小的人,则时时怪罪别人、指责别人,但却很会原谅自己,此谓之“宽以待己”。孔子又说:“以约失之者,鲜矣!”意即;一个懂得约束自己而又会犯错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啊!所以,如果懂得“反求诸己”的道理,什么事都先往内自照,甚至先说出自己的不对,别人听了也就不会再批评我们的不对了。而我们如果先将自己的缺点或弱点拿出来自讽一番、自娱娱人,人家不但会欢喜赞叹于我们的勇气与坦白,我们也会因先自讽而避免人讽。这是一种奥妙的人类心理,更是自省的一种智慧,妙用它,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了。

修行离不开人与事,而做人处事又以处事容易做人难,生活中的起心动念如稍一不慎,极易因人乱了心、因事起妄念。不论是人或事,一旦因“事多”而造成“多事”,或别人要“对人不对事”,我们只有自我警惕──“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样才能将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没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