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茂宣:略论定力的初修:以念佛法门为例(3)

还有一种持名念佛,就是心念心听,这种念佛方法并不出声,只是在心里重复默念着佛号。这事实上也是持名念佛的一种,其专注的所缘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所指向的语义、文字之间的间隔和节奏、佛号所伴随的音律等,

还有一种持名念佛,就是心念心听,这种念佛方法并不出声,只是在心里重复默念着佛号。这事实上也是持名念佛的一种,其专注的所缘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所指向的语义、文字之间的间隔和节奏、佛号所伴随的音律等,与出声念佛的所缘有很多相似性,故归为一类。

2.3、忆佛念佛的所缘

对于忆佛念佛来说,其所缘相对要微细和广大一些。下面就忆佛念佛的所缘,从“微细”和“广大”两个角度,做一些详细的描述。

诸佛有无量的功德,随取一功德,都可以作为专注的对象。譬如取佛的名号,夹杂对佛威德的忆想,便建立持名念佛的所缘。对佛色身的专注,建立观想念佛和观像念佛。对佛法身以及其他功德的忆想,可以建立忆佛念佛。所以忆佛念佛这个方法可以专注的对象,是非常广大的。

这里的广大,不应该理解为要同时专注很多目标,应该理解为在这么多可以专注的对象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或者相应的对象,来建立专注的所缘。譬如专门忆想佛的法身,以此作为一种专注的所缘。类似的,取佛的十号中的一种,遣除名言,用忆想或者思维、系念的方法来专注,由此可以建立忆佛念佛。再比如经典中描述了佛有种种威德力、神力、智慧力、方便力,随便取其中的一种,以一种仰皈心、靠倒心,去完成对佛的这种相好的无名言、形象的忆想,也是忆佛念佛的一种。由这个角度分析,忆佛念佛所对准的对象,是非常广大的。

所谓的“细微”,也是相对而言。相对于持名念佛来说,忆佛念佛所专注的对象,要细微得多。比对持名念佛的那一堆所缘,忆佛念佛其实就是取持名念佛中名号所指向的语义,作为专注的对象。对比观想念佛和观像念佛,忆佛念佛专注的对象就是佛形象所指向的语义。这是从所缘的角度谈忆佛念佛和其他念佛法门之间的关系。

语义,就是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意思。比如用英语说“Good night”,对于没有学过英语的人来说,他只有听到声音,并不理解声音所传达的意思。对于懂英语的人来说,他不仅听到声音,还听到以声音为载体所传达的意思“晚安”。再比如婴儿认识世界的行为,婴儿在没有开口说话之前,并没有学会我们这个社会的语言交流方法,但是并不妨碍他不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这个世界,此时婴儿内心所缘,全都是无语言对应的语义。由这个道理可以知道,以声音、文字为载体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语义”。同样的,图像、形象所传达的信息,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通过形象、图形这种载体,进行的一种对“语义”的传播。所以忆佛念佛所要专注的所缘,如同婴儿不会说话那样,在遣除声音、图像、形象、文字等载体以后,对于“语义”的专注。这种细微的所缘,类似于“内缘”,如果能够知道如何把这种相似于内缘的所缘,转变成内缘,这就是开悟见道的修学过程。

修定,其所缘应该满足“单一”为要点。持名念佛的所缘,初学虽然观察到的是“一个”,可是细心观察还是能够发现这其实是一堆。观想念佛和观像念佛的所缘也是如此,佛形象,可以是一个整体的观察对象,但是细分就可以分为佛身形、头、目、躯干、四肢、气质、神韵、身光等,如果以这些对象作为观察目标的时候,会在这些对象之间来回观察,这事实上是属修观的范围,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修止了。另外,对比持名念佛,佛号的节奏保持某种规律变化,就像正弦曲线一样,有振幅和周期。而忆佛念佛的时候,没有节奏、音律等作为夹杂,其状态类似一条直线,振幅为零。所以这样的所缘,必然细微,所练就的定力也必然深细。

如果初学忆佛念佛的人,无法完成对细微的所缘的专注,应该转粗所缘,以帮助其完成专注。若无法找到要对准的那个“念头”,一方面除了仔细地揣摩这个法门以外,另外一方面对于所缘的认可也非常的关键。所谓的认可,就是依照自己现在有的专注力,在能够正确理解这个法门的前提下,只要心中确定下来的念头是与佛有关,就是念佛,只要在练习专注,就是在念佛。先不必过分地纠结这个所缘是否一定准确,或者过分地分析所缘是否符合较高标准。现阶段能专注的,就是适合自己的。

例如某人决定以“释迦牟尼佛是天人师,一切人天均以释迦牟尼佛为无上导师”这段文字所指向的语义,来建立对佛的忆想。首先他应该思维清楚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意思,然后遣除文字相,把这段话的意思压缩成一个点,虽然心中没有浮现这段话,但是其语义在心中非常地清楚地显现,且无间断。若无法安住在这个语义中的时候,可以考虑把这个念头放在身体的某个地方,也就是说,把语义这个所缘加粗—加入“在身体某个地方”这个所缘进来,专注力不强的人,便能够安住于这个变粗的所缘中。如果还是不能安住,一方面可能是没有领会这种修学方面,另外一方面可能是专注力不够。如果是前者,建议反复思维学习与修定相关的知见;若是后者,可以考虑以持名念佛或者心念心听为切入,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转入忆佛念佛的修学上来。

这种安立专注所缘的方法,因为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因为某人能够专注于比较细微的所缘,便认为他人所专注的比较粗的所缘是不正确的。所缘只要不是令人烦恼增上的,都可以,关键在于对于自己能够对准的那个所缘,是否能一直专注和持续。如果一直能专注和持续,那么定力便能增长,这就是正确的修学。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