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茂宣:略论定力的初修:以念佛法门为例(5)

佛法中智慧,大体可以分为两种:解脱的智慧和成佛的智慧(成佛的智慧也叫做般若智慧或者般若波罗蜜),这两种智慧从获得的来源上,又可以分成如下三类:听闻所获得的智慧、思维所获得的智慧、实修所获得的智慧。有
佛法中智慧,大体可以分为两种:解脱的智慧和成佛的智慧(成佛的智慧也叫做般若智慧或者般若波罗蜜),这两种智慧从获得的来源上,又可以分成如下三类:听闻所获得的智慧、思维所获得的智慧、实修所获得的智慧。有一种修学止观的方法便是以如上智慧为所缘,建立止观的修学。

闻所成慧,就是以听闻得到的智慧(此多为正教量),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恒作是念,建立如理作意。若对于所忆想的内容,加上专注和持续,这便是修止;若配合见闻觉知的“恒作是念”,此时便转入修观当中。

思所成慧,就是基于听闻的正确道理,经过推理、部分观察、思择等所建立的比量智慧。此时修止的方法,仍然是取无名言的语义,作为专注作意的所缘,练习持续。若配合见闻觉知的观察,同时取思所成慧为作意所依,这便是由思所成慧建立观行。

修所成慧,是建立在闻、思满足,同时通过观行,已经获得现量智慧。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的所缘,都只是概念的内涵,而非外延。而修所成慧则是建立在内涵与外延均清楚明白地了知之上,所以通过修所成慧来建立如理作意的时候,其作意力量远远超过于前两者。又,修所成慧,可以分为见道前和见道后的修所成慧。见道前的修所成慧,现量的部分少,作意的部分多。随著作意力、观行的增上,能够获得的现量就越来越多,夹杂的作意就少起来,当满足见道资粮以后,此时获得见道的修所成慧,内涵和外延均实证无疑,就不再需要就要观察的内容进行作意,取现量境超越作意而住。此时修学止观,只需取所证悟的智慧为内缘,建立止观的修学。若所缘为声闻解脱智慧,则建立声闻的种种三昧。若此智慧为般若智慧,则建立真如三昧,进一步建立无量三昧。

譬如某人想要断我见取证声闻初果,刚开始则可以随善知识建立“五阴非我”的正见,建立此正见以后,行住坐卧间,取这个正见为所缘,恒作是念,以此建立止的修学。在此修学当中,继续随善知识建立思所成慧,继续作意不间断而住。当止的能力建立得比较好以后,此时便可以按照四加行的观行方法,次第做观。每获得一分现量,便取为所缘,作意而住,如此次第增上,直至观行完毕。见道以后,以此解脱智慧为所缘,继续修学止观,奔向二果的修学,如此辗转直至声闻极果。

类似的,想要求取大乘见道,也不见得一定要看话头、参话头。因为看话头和参话头的核心在于建立大乘见道所需要的止、观。若其他的方法也能够练习止观,则照样直指见道。比如《占察善恶业报经》所讲的唯心识观和真如实观就是一种不同于看话头和参话头的大乘见道的修行方法。

准此道理,譬如想要修学真如三昧,刚开始可以取“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涉及正见为所缘去修止,行住坐卧间,随一切见闻觉知都作是念:“这些都是第八识如来藏。”恒作是念,作意而住,建立相似的真如三昧的修学。如此作意一段时间以后,我所的烦恼,变得比较淡薄,如果作意力比较好,还会出现如梦似幻的觉受。此时可以依照思所成慧,逐渐进行现量观察,由现量少作意多慢慢地转变到完全依于现量而住,完成见道。当见道以后—阿赖耶识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现以后,便可以此实相般若为内缘,建立真如三昧的修学。

2.4.4看话头、忆佛念佛、看、一念不生的异同

看话头,也是修止的一种方法,禅门里常用此法来练习专注力并由此转入参话头—一种大乘开悟见道的观行方法。“话”,简单地说,就是起心动念以及由起心动念而引发的身业或语业。“话头”,则是起心动念的前头,如果一句话或者念头已经在心里面被我们知道了,这不算是“话头”,而是“话尾”了。“看话头”的“看”,同于“看护”的“看”,有聚精会神地对准和持续地盯着的意思。看话头的所缘是依照所选取的要参究的那句话—譬如“念佛是谁”,不取语言文字,只取其语义,压缩成一个点,然后用专注力保持这个语义不在心中浮现,这就是所谓的“看话头”。看话头功夫成片,就是练习以“话头”为所缘,进行持续的专注。

看话头的所缘与忆佛念佛的所缘的不同之处在于,忆佛念佛的时候,念头在心中要明显地浮现出来,然后对准这个语义做专注。看话头的时候不许有语义浮现,但是还要保持这个语义处于待浮现状态,心中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念头一旦浮现出来后的具体意思。如果此时失去专注,语义就会浮现,便不是在看话头了。看话头功夫成片,就是保持在行住坐卧间专注而不间断,其修学要领还是在于培养专注力和持续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