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2)

所以,第八识的最密切连带关系:八个大烦恼、五种遍行。我们注意这个五遍行,五遍行八识里头都有,五遍行好厉害。什么是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是五个遍行。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里头它普遍地

所以,第八识的最密切连带关系:八个大烦恼、五种遍行。我们注意这个五遍行,五遍行八识里头都有,五遍行好厉害。什么是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是五个遍行。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里头它普遍地存在,五遍行。

所以我们注意哦,修道的人,不管你修净土、修禅、修密宗、修止观,有时候觉得自己第六意识空了,有许多修道打坐身体上功夫气脉也做得蛮好,也觉得打起坐来“我也没有思想没有念头”——你不要自欺了!没有粗的想,正在“思”的境界。那个细微,“我都知道!”这是思的境界,正在五遍行中。你什么空了嘛!那就真叫做空了,你空搞一场,是“空(kòng)”了,做了空子了。所以这个五遍行要认得清楚得很。但是五遍行最可怕,它八个识里都存在的。

所以第七识里头,有大烦恼八个、遍行五个,但是有“别境”,别境里头有几个心态,有一个心态是“慧”,“慧”是别境哦!怎么叫别境?我们普通人心理状态里头,没有得道以前,有思想、有妄念,没有智慧;悟道的时候有智慧。这个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引用《中庸》的话,“不思而得”,不要去思考它,不要去研究它,一通百通、自然悟了。“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一点也不勉强,随时在道的境界里头。“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们要注意!这个是“慧”的境界,慧的境界不是思想出来的。你说我打起坐来想出来、研究出来,那个是妄心哪,那正是妄心妄想。所以“慧”是别境,另外一种境界。

但是第七识里头,第六意识意根真的清明了,慧(智慧)透出来了,所以它又具备一个好的特殊境界——别境慧。但是第七识啊,根本烦恼大得很,这个树根一样,水泥做的根牢得很,什么呢?“贪、痴、我见、慢、相随”。你注意哦,我们根本烦恼三个:贪、嗔、痴,第七识没有“嗔”哦!一切的贪欲、贪念,我们贪名、贪利、贪高兴、贪漂亮、贪什么,都是它;痴迷,最痴的东西,那痴极了!就像猪那么痴,愚痴到极点,这个地方。没有“嗔”哦!这个“嗔”是第六意识最大了,越想越不对:“老子揍死你!”哎!这个是第六意识。第七识那个意根里头啊,可是它虽然没有“嗔”,有个什么?慢、我慢,“我”是不得了的。等于我们从前看的写的小说,所谓《阿Q日记》,上面所讲的,挨了人家的打的那个白痴,被人家打了以后,个个欺负他,他自己白痴嘛,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他还是:“不要紧,格老子,哼!儿子打老子!”自己给人家打了,他还骂:“哼!不要紧,儿子打老子。”好像自己还是你的父亲,你这个儿子打我!描写一个白痴。但是这种人的心理状况经常有,一个非常懦弱自卑的人,受了人家欺负的时候,有时候想想:“哼,我还怕你啊?我才不怕呢!不过我让你就是了!”我慢。这是一面的我慢。

还有一种我慢呢,人生下来,现在我们叫做自尊心,好听一点。所谓自尊心,人就是我慢,总觉得我了不起。这个我慢这个东西呀,慢心是不得了的啊!很可怕的,与生命俱来的,所以属于第七识的。这一生下来,“我”就觉得,我比你就不同,我就是比你好。最笨的人他觉得比聪明人“我还是比你好!”这个是“我慢”。

如果有了学问有了知识以后啊,这个慢心增加了,叫做“增上慢”,所以学佛是最怕增上慢。有一点功夫了、有一点心得了,哦!然后啊,天下人都不在眼下了。我们看到很多的过去老前辈人学佛的,你譬如说熊十力呀、欧阳竟无先生,我们当时就讲:“哎,这二老啊,增上慢,太可怕了!”那是增上慢。太虚法师跟他也可以说同门嘛,都是杨仁山先生的弟子,想跟他俩谈一谈唯识问题;太虚法师也不错啊!欧阳竟无说:“太虚!他有资格来跟我俩谈唯识?不准!”就这样“慢”。那个增上慢是严重得很啊!所以有道有学问的人,那个慢心是越来越严重!那一种心叫做“增上慢”。

“增上慢”是非常可怕哦!诸位呀,学佛修道要学问,学者多犯这个毛病。学问越好增上慢越大,所以成道越难。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共勉之啊,共同要勉励。

所以贪、痴、我见,主观的我见、成见、主观等等,慢心,这些心态的状况,都是跟着第七识与生俱来的,只要生下来(就)同来的。不过我们又回转来讲,以凡夫境界啊,我觉得贪、痴、我见、慢都是好东西,一个普通人没有悟道的如果没有这几样他活不下去了,不想活了;一个白痴,一个最最没有出息的人,因为他有慢心,他也觉得自己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啊,哈!这是另一面,讲一个普通心理的笑话的话。可是在修道,我们之所以不能证道,这几样东西,心态的障碍太大、太大了。所以第七识是这么一个东西,介绍完了。

第二首告诉我们,“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换句话,有些人爱睡觉,糊涂的人“我执”越大;脑子聪明学问好的人,我慢、我执越大;但是越糊涂的人、越爱睡的人,我慢更大、我执更大。就是这个第七识的“我”,你要注意。

所以这个“我”啊,这个第七识这个东西、意的根哪,它的那个地方的心态作用:“恒”,经常的;“审”,这个“审”字注意哦,会审察、仔细得很。我们这个意识的作用有时候粗枝大叶,譬如对一件事情,人家说:“哎,你这个东西送给我好不好?”我们有时候高兴这个意识就说:“好哇!你拿去!”嘿,意识作用。过后,他拿走了,有时候一静下来一想,心里:“这个不对!太可惜了!刚才怎么给他了?!”这个是第七识的审察自己,你看不出来,那都是第七识的、意根的那个“我见”来的。所以它“恒审思量”,平常在思想,这样、那样……那个细得很。不是我们普通心理状况所了解的第六意识。第七识是“恒审思量”。这个一起思量、这个念头一起作用,“我”就在其中了,这就是“我”嘛。认为我怎么可以这样?我不可以啊!“哎,我怎么送给他了?!我怎么答应了他呢?”就是譬如说我们这一件事情,过后一想后悔啊。睡着了、将睡未睡,或者一睡醒了,思想第六意识门面都没有打开、没有开张的时候,在那个迷迷糊糊中间,那个作用就是第七识,我思的这个意根来的。“恒审思量我(我见)相随”。所以西方哲学家笛卡儿所讲:“我思则我存”,我经常说,笛卡儿很不错了,真有见地,已经到达这个认识。就是王阳明所讲的良知良能,也只认到了这一点。所以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学的四大教、名句。但是王阳明也是打坐的呦,他也发过神通哦,他只看到第六意识的意根——第七识这个境界,认为这个是良知良能;第八阿赖耶识他影子都没有摸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