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的十二事业(6)

93 为法轮,速行具辐故……”。所谓“见道”,即喻如轮,能速行,能拋离,能进入。又从尚未获得尊胜者中,能获尊胜,能建立心中的泰然尊胜,能作升降等,它与法相顺,所以名为“法轮”。准巴央卓(意为传音尊者)说
93为法轮,速行具辐故……”。所谓“见道”,即喻如轮,能速行,能拋离,能进入。又从尚未获得尊胜者中,能获尊胜,能建立心中的泰然尊胜,能作升降等,它与法相顺,所以名为“法轮”。准巴央卓(意为传音尊者)说:“八圣道分中的见、寻思、勤行、念想等如轮之辐。语、无间业、生计三者如轮的轴心。三摩地(即定)如辐的边缘。此等与法相顺,所以称为‘轮’。‘见道’即是法轮,对憍陈如今生起如是法轮,所以称‘转法轮’。所谓‘三转’者,即是说‘此即是苦……等;应当知苦……等;已知是苦……等’”。每一转法轮中,生起了法眼、知、明、慧等;以及生起加行、无间断、清净解脱、胜道等,是为十二行相。那末,如果改变说为十二转六十四行相,由于三的数品和十二的数品,法数相同(三四为十二),这种说法也是无过失的。又“说一切有部94的人士说:“由三转开示见道、修道、无学道三者。”如此就不成为三转十二相法轮,这是因其所说不只是三转见道十二行相的原故。因此应知法的品类本身即是法轮,是作三次转的,这是指三转“四圣谛”95。所谓十二行相,即是苦、集、灭、道、应知、应断、应证、应修等;并已知、已断、已证、已修等。所谓“转”者,是说能使他人心中了解,或能使他人得知,因此叫作“转”。所谓“效用”,即第一转时憍陈如及许多天神生起了“见道”;当二转时,憍陈如证阿罗汉,其余四人也生起“见道”;当三转时,其余四人也证阿罗汉。这即是现实的效用。至于由传承所产生的效用,或说特殊的效用,则是能摄受应度的众生,使其转化并安置于四果96
  二、中转无相法轮97。关于处所,即为灵鹫山98。关于时间,措译师说:三十年。钦巴译师说是二十七年,恰译师说是三十一年。还有人说是十二年。当时的眷属:为一千二百五十人;或五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菩萨百千万亿眷属等。那时所转的“法”,则为“无相法轮”——即般若波罗密多教法,及属于中转法轮的一切法等。关于般若波罗密多教法,法友论师说:有示说要义,及示说现观义两种。第一种为示说胜义空性或三解脱门99,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第二种,为广义《般若十万颂》、中广品《般若二万五千颂》、中义中品《般若一万八千颂》、中略品《般若一万颂》、略义广品《般若八千颂》、略义略品《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密多经》。此等与示说八种现观没有差别,只是在词句上有广略之分。如释论中有颂句说:“其中之差别,唯有广略等。”此诸经中,初五种是同时宣说的;而且启请者也都相同。在净治刹土中,恒河女神记别也是相同的。是有周遍的意义。因为一佛仅为一有情屡次授记菩提,是于理不合的。那末,这与多次授记龙树,岂非矛盾么?须知授记各有不同,一类是为显明圣教而授记;一类是为菩提而授记,授记恒河女神和为菩提而授记的一类相同。那末,缘起分(即经的序分)中,说那时眷属众为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与说五千大众,岂不是有多寡不同的矛盾么?应该知道这是计算僧伽数和计算一般有情数的差别而已。又《般若十万颂》中,没有“常啼法圣”四段结尾,这是当时“龙树”还未到龙宫取出《大般若经》的原故。但是如颂句所说:“本说一语教,亦可别若干。”又如颂所说:“法语本一说,可成若干语,因人而说教,大众皆得解。”这是结集者依照闻法众钝根、中根、利根三种根器的人,所能知的广、中、略三种语教(即佛经)而结集的。假如说结集者不能如是作结集,也是没有过失的,因为这是佛的加持力(能使摄知)。或者说这是佛的神变。这是“绷察松巴”(意为三般若译师)、措普译师及恰译师所说的。在《般若释论》中也说:“结集者,为了后来的四众弟子生喜,以摩揭陀语100而说。”关于中转法轮的效用:则为所教化的众生遮除一切成见,而安置于一致通行的道路——空性理中。《普曜经》(亦名大游戏经)的颂中说:“无阿赖耶101无戏论,无有生命无取舍,空性一理正法轮,是为佛陀最善转。”以上属于中转法轮。如《般若经》中说:“诸天众闻到空中发出鼕鼕之声,齐声赞叹,盛哉!重见赡部洲中正转第二法轮。”
  三、胜义抉择法轮:转此法轮的处所,是摩罗耶山,及毗舍离城等处。关于眷属闻法众:有人说是能胜解各乘的有情,但应说为清净住入于一切教乘的菩萨众,较为合法。关于时间:钦巴译师说是十年,措译师说是十二年,恰译师说是七年或九年,也有些人说是二十六年,或二十八年。总之,著者还未见有明文根据的肯定性时间。关于所转的“法”:即为胜义抉择法。先是以初转法轮遮除计无之见(计诸法无有自性),此后大部分又成为计有(计诸法有自性)。次由中转法轮,而使大部分成为计无之见。由此开示说“遍计无”;(指转般若空性法轮);依他起世俗有;两种圆成实胜义有(以上三句是唯识宗见解)。因此,这是遮除二边执,成为无净了义(此二句是唯识宗所主张的了义)。最初两种法轮,为有诤不了义。以上说法,系是“唯识派”102所承认的。《解深密经》中说:“于是启请薄伽梵,以最清净胜义作如是说,薄伽梵最初于“鹿野苑”“降落仙人”住处,为清净住入声闻乘诸人,宣说四圣谛希有法轮。往昔无论转为天众,或转为大众,也都随顺正法。世界中转此法轮,为有上、为有时分、为不了义、为有诤论处(此为唯识派承认最初两种法轮为不了义的根据经典)。
  薄伽梵示现一切法从无自性中而生起;不生、不灭、本来寂静,从圆满涅槃自性中生起而为清净住入大乘诸人,示现胜胜解空性,而转第二希有妙法轮。薄伽梵转此法轮,也仍是为有上、为有时分、为不了义、为有诤论处。
  薄伽梵示现诸法从无自性中生起,不生、不灭、本来寂静,从圆满涅槃自性中生起而为住入一切乘诸人,转第三具善分别希有妙法轮。薄伽梵转此一法轮,为无上、为无时分、为了义、为无诤论处。关于效用:是除二边执,建立中道义。
  一切“中观见”的人承认,初转与末转两种法轮,是有例外的(或译为是有考虑的),中转法轮才是了义。前面引用的论文,可认为是例外。又有人为了消除初、二两转的矛盾,而引《楞伽经》所说:“于世俗中一切有,胜义谛中非有故,事物因法一性中。有无云何成相违。”这是“中观派”103所乐许的经典,而不是“唯识宗”所意趣的。因为唯识宗不承认于胜义中无谛实(即无自性);唯识宗它不能离开声闻和中观见中的矛盾。有部分人说:“初转为四谛法轮;二转为二谛法轮;末转为未安立谛法轮。而在末转中,是以量来成立四谛或二谛。又有人说:“末转中宣说种种乘,即转种种乘法轮。”而且引据《普曜经》中说:“如梦幻阳焰,水月与回声,喻种种法轮,我佛怙主转。”班智达倖澎桑波(利他贤)说:“为无种姓者转增上法轮。”桑扎罗师说:“为独觉种姓者转独觉法轮。”恰译师说:“在三种法轮中,显然,没看到有相违之处,也没见到另有如此之教藏。”如来已断语的“等起”(即动机)习气,没有用语说法,从成佛直到示现涅槃虽未说一字。然而由于众失意乐而示说种种之法。正如《如来不可思议大乘经》中说:“造出铃铛等,风吹发响音,实无敲击者,亦能出音声。此喻佛语净,不起彼此别,众意劝请力,而来佛语教。”由此看来,佛观一切众生被“无明”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