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寂雯)(2)

金刚禅定的修止,又分为正修行和加行两种。金刚禅定的加行,就是指在修止之前,让行者生起四种心性,以保证行者能够精进、勤勉、不懈怠地习修。 加行是为正行做准备的,是为了给正行打一个基础,所以,想要是我们的


  金刚禅定的修止,又分为正修行和加行两种。金刚禅定的加行,就是指在修止之前,让行者生起四种心性,以保证行者能够精进、勤勉、不懈怠地习修。

  加行是为正行做准备的,是为了给正行打一个基础,所以,想要是我们的正行比较顺利地进行,大家先要把加行的基础做得扎实,也就是在修止之前生起四种心。那四种心呢?

  第一种:欲求心。欲求心就是端正禅修的态度和目的,产生一种欲求心,知道禅修的好处,能够让我们断烦恼、出离轮回、得大自在,从而产生一种欲求心。

  第二种:精进心。精进心就是指奋发追求,不懈怠的意志,做世俗的许多事情,都须要勤奋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意志,别说是了生脱死这件最大、最重要的事情了,有志者事竞成,没有意志,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的,所以在我们禅修之前,大家一定要生起无坚不摧的精进心;

  第三种:信心。就是认识修禅定的意图,加强对修禅定的信心;

  第四种:愿心。愿心就是伺察禅定对自他的利益,而发起习修的志愿。

  实际上我们刚才所讲的这四种心性的学习,和我们所学习的《佛道三根本》是离不开的。如果说大家真正生起了一颗出离心,那么就有了欲求心、精进心。因为升起出离心的时候,看到了人生是苦,人生的无常,人生的无我性,所以就会欲求地,就会精进地去习修;如果说我们生起一颗菩提心,那么就可以完成我们第三、第四颗心,信心和愿心。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树立了佛陀的清净见,那么就可以使我们这四颗心更加得到巩固和加强,更加圆满、完美。所以,这四颗心的习修完全可以配合我们的《佛道三根本》来习修。佛法的习修是互相配合的,互相通融的。

  所以,习修金刚禅定的金刚弟子,我们在习修加行的时候,完全可以配合我们的出离心的生起、菩提心的阐发及空性正见的树立来融通习修。三根本的修持,实际上就是为真正的禅定打好坚实的基础。人常说的,禅修时偷懒,不够精进等等,都是《三根本要义》没有修好,修好了,就不会有这种现象。我们唯一的选择的就是加紧“佛道三根本”的修持,只有打好了“三根本”这个基础,禅定才会上路,才有进步,这是修止的加行。

  那么修止的正行是什么呢?

  修止的正行就是指悉心专注,所缘一境的行持。以三密相应来摄心一境,就是金刚禅定修止的正行。

  金刚禅定修止的所缘之境,又可以分为内、外两种,

  第一种,内缘。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观身,一种是观依身法。

    (1) 观身。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观自身和上师相应,观我们自身和上师相应;

    第二个阶段就是观自身和本尊相应,实际我们就是我们的第一部法和 第二部法。

    (2)观依身法,就是指观光明,观中脉、观喜乐、观细相等 等,这个是没有在我们的第一部法的习修里头体现出 来,但是在以后的习修中会有。

  第二种,外缘。金刚禅定取的是观殊胜之缘,即上师的法相和本尊的法相。 金刚禅定的所缘之境,从生成次第到圆满次第,他有分别而不同。从一开始观上师到观本尊,然后观光明,到观喜乐,它是因为我们的习修次第而不同,具体的方式以上师传授为准,上师让我们观什么,我们就观什么。

  要提醒大家的一点就是,习修开示法,是以上师三密相应为我们所缘之境,而不是本尊相,所以如果习修的是开示法,那么就一律以上师的法相作为下手方便,而不是本尊。因为你在修开示法的时候,观的是上师法相,而不是千手千眼观音。

  关于修止的阶段呢,宗喀巴大师把它分为九个住心,九个住心又分别由六种力成就而就。这九个住心,实际就是非常详细地论述了在修止的时候所经历的由低到高的九个过程:

  第一,内住。就是由闻知修止的法要的“听闻力”入手,即知晓了修止的方法,然后开始安坐习修,摄心系缘,然定力小,散乱多,杂念丛生不断,犹如河流一般。

  第二,续住。到了这个阶段,它是由“思维力”提起正念。这个时候,已经知道学禅定的益处,正知很巩固了,就是思维力——思维人生无常、人生是苦这些思维力已经增强了,由思维力提起正念,正确习修禅定的正念,这时候逐步进步,能于一段时间内专注于所缘之境,心无散乱,此时的杂念,如溪涧水,时隐时现,就好像那些在山里流的溪涧水,一会儿流出来了,一会儿又不见了,我想在座的各位大部分实际上就是处在这个阶段,只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头好像是专注于所缘一境,能集中在念咒、结印、观相上去,但是很快又跑掉了,但是跑掉了也没关系,这时候还能抓回来,又把他抓回来了,又念咒、结印、观相,可不一会儿,他又跑掉了,这就叫如溪涧水时隐时现,这个时候就叫续住;

  第三,安住。安注是由“忆念力”时时忆念回想所缘之境,定力渐增,杂念产生时能够较快察觉,系心于所缘之境上。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进步了,这个时候会经常的把自己的心集中在所缘之境上,而且这时一旦产生杂念,马上心就察觉了,立即心就又回到所缘之境上,所以这个时候叫安住,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心,又比续住的时候,有了更长的时间集中在所缘之境上,而且还能够时时忆念所缘之境,能经常想到上师,不由自主地就想起,实际上你想到上师的时候,就是把心系在所缘之境上的体现,是定力增 强的一个表观,大家体会一下,可能有的人已经到了这一步了,想到上师的时候,就是自己的心安住的时候,心好像回归了似的,这时候如果稍做有关杂念,很快就会察觉了,所以叫做“安住”;

  第四:近住。由忆念力时时摄心,较前更进一步,而且在产生散乱掉举的时候,就是有所懈怠又有些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察觉,并且还会予以对治,其实这个时候已经配合上观修了,因为“忆念力”已经加强了,这时佛之正见已经产生了,如果没有观修的配合的话,没有产生佛的智慧的话,有问题的时候,是不会察觉的,就是不会说产生散乱掉举的时候会察觉并且会对治,因为没有任何对治方法,只能止在这里,最多到“安住”就上不来了,学会对治的时候,就已经到了“近住”了。

  第五:调伏。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有“正知力”了,因“正知力”调伏散乱、掉举之境,摄心不动,这个时候,已可以尝到入定的喜乐了。到了这个阶段,会很想去习修,因为你已经尝到了甜头了。尝到了入定的甜头后,很自然就乐于修止,不会发懒,因为知道修止所带来的好处。实际上到了第五个阶段的时候,其实前面在第四阶段时已经慢慢地体现出来了,到安住时都有一定呈现了,到了第五阶段的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那种气质就能表现出来了。定力的成绩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了就体现出来了,我们会感觉这个人,有一种很优雅的气质,这个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非常专注的,如果到这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是非常容易的,如鱼得水,生活的时候专注在生活上,工作的时候专注在工作上,玩的时候专注在玩上,这时候,我们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心是非常清明、放松的,禅定的效益就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了,我们会品味生活中的每样东西,包括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会换到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不是痛苦,它会给你带来一种益处,到了“调伏”这个阶段,习修者就已经是一个快乐的人了,会游刃有余地对付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顺缘和逆缘,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慌乱,这就是禅定的功夫了,甚至有人比喻说:到了这个阶段,人的身上有一种艺术家的优雅气质。我们的禅修到了哪一步了,在生活中就能见真功夫,生活是禅定功夫的“试金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