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寂雯)(8)

可见止观必须兼修,而且止观必须势均力敌,两条腿不可能一长一短,一般长走起来才能健步如飞。只修观不修止,那已经得到的智慧也如风中之烛一样容易熄灭,所以止观要双运。我们学习的金刚禅定是从三密相应的形式,


  可见止观必须兼修,而且止观必须势均力敌,两条腿不可能一长一短,一般长走起来才能健步如飞。只修观不修止,那已经得到的智慧也如风中之烛一样容易熄灭,所以止观要双运。我们学习的金刚禅定是从三密相应的形式,使身口意构成的自力与咒印观构成的佛力相应,“于三密相应的旨趣,直入三摩地(奢摩他)点开心要,得定开慧,能除一切恶,能断一切烦恼,能明一切见惑,能的无量智慧,以至明心见性,而达慧照之妙用。”这段话是师父在《开示心要》中的一段话,实际上《开示心要》后半部分,讲的就是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

  学修的人在得止和观以后,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技巧性地把止和观结合起来,这种技巧性的结合因各人障碍、因缘不同而有所不同,只能在实际修炼中体悟,比如学开车,告诉了怎么踩离合、油门、换档……但若不亲自驾驶,还是不会开车。这车到底怎么开得配合得当?则必须通过实证了悟。

  只有通过行者的习练和具体应用,就可以使我们达到定慧一体不二,止和观通过磨练以后,就可以达到定慧不二,“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通过体证,灵活应用,断灭妄念,安然自如,最后达到解脱的境界。

关于止观双运,只能说给大家举一些实例,前面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应用“止观双运”的对治方法,大家可以予以参考。大家还需要在自己的习修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摸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止观双运”的方法,至于止观双运在个人习修中的运用,则全凭行者个人的体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五、金刚禅定的误区

  我们在学修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对禅定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和认识,具体的止观双运的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得当,所以这个时候,经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禅定的误区,这也是很多修禅的人可能遇到的一些误区,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把一些误区总结出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误区:

  误区之一:就是在刚刚开始习修的时候,很多人马上就会有很多美好的体会,禅定的时候,各种体会、各种殊胜的感觉马上就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眷恋者这种感觉,而且会期待着它的不断地重复,一坐在就想,“我那天的那种感觉赶快来,怎么还不来,”希望着它能够不断的重复,那天我是感觉到身上很舒服啊,脑袋发麻、全身发麻,那今天还想,怎么还不麻呀?使劲念咒还不麻、再念咒还不麻,我不知你们大家又没有这种体会,肯定有,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是这样。但是很糟糕的是这样的感觉不来的时候(因为你拼命在找感觉,它就不来了),这个时候我们感觉到失望和悲伤,“完了,那种感觉消失了”,那么,我就觉得很失望、没戏了,我就劣根性,禅定不好,怎么也找不出那种感觉来,不断地期望带来的是无尽的失望,不断地期望就设置了一个障碍,结果带来的是无尽的失望,甚至有可能有些初修的人就此放弃了习修的禅定的信心,很多就是因为找那种感觉,为什么我第一天那么好,后边就没感觉了,甚至你可能就此放弃了,没有信心了,这是误区之一,我相信大家可能有的人都走过这个误区,其实,我们在旅途中是不可能因为某个美丽的风景而驻留观赏,比如说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去,到一个目的地去,看到这很漂亮,我们看一眼就行了,你要往前走呀,你不能站在那儿欣赏,你就不往前走了,如果只在那儿看这个风景,那你就忘却了你所要达到的目的地,如果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一味的去玩味光景了,那么我们的禅定就停滞不前了,对于初修的人而言,禅定的感觉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进行了禅修,有没有持之以恒的去坚持,这是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在坐禅,只是在我们走向目的地的时候,看到的一个美丽风景,增加我们的信心,但是不能去停留在这个地方,而应该是跨步往前走,如果你只是在那看,东看一下、西看一下,完蛋了(师傅说:这就是你被环境左右,还是你左右环境)对,师父总是给我们很精辟的概括一句话,这是误区之一;

  误区之二:对于很多初修的人来说,把止这个境界,把它当成是什么都不想,这样的话,它就把我们产生的每一个念头,都视成是洪水猛兽,最可怕的敌人,只要一个念头来了,它就拼命的和它打仗,再有一个念头,又拼命跟它打,结果呢,一场禅修下来,不但没有这种清明和平静的感觉,反而是被自己的“念头”折磨的精疲力尽,没有丝毫愉悦,结果打来打去,打的自己精疲力尽了,(师傅说:如果禅定当中已经产生目标的就有,他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哪会有?)。

  波卡仁波切说:“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禅修就是阻断一切念头,并保持在那种状态之中,这是错误的看法。实际上,我们并不试图阻断念头,而是让心保持开放、轻松、不涣散地安住在当下的觉知之中”。那么,对于我们学修金刚禅定要怎么样呢?让我们的心能够不涣散的集中在念咒、结印和观相上即可,不要把念头视作可怕的敌人,实际上“念头”对于每一个禅修的人,就是对禅修的老手来说,他都是不能够完全清除,“念头”它是既无益处,当然不能说“念头”有益,但它也没有害处,它只是自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现象,关键是我们禅修的人,是不是执著着这个“念头”,是不是心随念转了,是不是跟着念头跑了,而是说只是不去理睬念头,它来就来、去就去,我只是把心专注在我的持咒、结印和观相上即可。如果说我们心念来的时候,心随念转了,那么那个时候,念头就是最可怕的敌人;如果我们在念头来的时候,心只是安住于当下的念咒、结印和观相上,既不回忆过去、也不追寻未来,那么这个念头就是过眼云烟。用放松、宽广的心来对待禅修,这样的话才能够法喜充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体会,所以可能有很多的人都是压心压的太急了,把念头看得太可怕了,老是说:“哎呀,不行啊,我坐在那儿念头太多了”实际上把心放松,它就自自然然,就是过眼云烟,就好像楼上看汽车,你不可能要求楼下没有汽车来,你在马路边上,那个马路是要走汽车的呀,你怎么可能要求马路上没有汽车呢?关键是我们是不是心就跟着那个汽车跑了,过来一辆一看:奔驰啊!走了,对了,那你的心跟着跑了,它就是障碍啊!你若无其事,过来一辆奔驰也行,过来一辆夏利也行,他该来该走,那就如过眼云烟一般,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禅修的真正含义,会给你带来那种清明的、平静的、平和的那种感觉,这个时候才能使我们的心真正叫安住当下,很平静的、宁静的,禅修不是累人的,如果说一场禅修下来累死了,这是误区之二。

  误区之三:就是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沉没”。实际上久修的人都可能会陷入一种近乎无知觉的迷糊状态里头,空洞的平静,表面看起来是很不错的,一动不动坐在那里,犹如一个枯木头一样,看起来很不错,并会使人误解以为自己是在较深的定中,这已是有点本事的人了,那么才可能达到这个境界,如果还在跟念头打,还在那找感觉,你还走不到几乎没有知觉的迷糊状态,能进入这种迷糊状态,说明还进了一步了,起码是一个老手了,这种感受犹如坐在“铁桶”里一般,所以又被称之为“铁桶禅”,它会使久修者深陷其中不能够自拔,令人陷入昏沉而徒增顽愚,智慧得不到增长,增加的只能是顽愚,我给大家也讲了,其实我自己也真是深受其害,我走出“铁桶禅”,差不多用了整整半年,而且还在师父的身边。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处在那种状态里头,而且糟糕的是自己还觉得挺不错的,实际上我们真正禅修的觉受,它应该是光明的、清晰的、平静的这么一种状态,因此要求行者在心安住当下的同时,还要保持一种明觉,只有这样才能在心昏沉的时候也有所察觉,把心从中解脱出来,不至于迷惑,说到这儿,我就深有感触了,在这个时候,对于上师的依止和上师的呵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没有上师的指点,自己去习修,自己去做,很可能就跌在这里头出不来了,所以说学修佛法一定要有上师的指点,你就是习修禅宗,习修净土宗,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一个走过来的人及时提醒我们,那么我们就会在种种的禅定过程中陷到种种的误区之中而走不出来,所以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学佛根本就不用找善知识,因为现在根本就没有善知识,而我们只要去读经书,经书就是我们的善知识。”说这种话的人,本身就是没有任何的实际修证,他才说这种话,如果说你真正有自己的实际修证,你就会感觉到,师傅引进门的重要性,如果前头没有一个人领着你走,那中间有太多的陷阱随时会跌进去出不来,对此,我深有感触,至于我怎么出的“铁桶禅”我不可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