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讲义(畅怀法师)(11)

数随二门,为修习的前方便。 止观二门,为修习的中心。 还净二门,为修习的结果。 止如密室,观如油灯。有观无止,如风中灯,非但照物不明,恐为狂风熄灭。若入密室,离于狂风,慧灯方能烛照,破无明黑暗。又,止能

    数随二门,为修习的前方便。
    止观二门,为修习的中心。
    还净二门,为修习的结果。
    止如密室,观如油灯。有观无止,如风中灯,非但照物不明,恐为狂风熄灭。若入密室,离于狂风,慧灯方能烛照,破无明黑暗。又,止能降伏三毒烦恼,而不能断除其根,犹如用石压草,石去草还生。观能破除众生心中的烦恼,如用利刀可以斩草除根。若心猿意马,为妄想所扰,非止不能息。若惛惛糊糊,为沈病所缚,非观不能明。止能放得下;观能提得起。止如澄浊水;观似日照水底。止能除妄;观能显真。止是禅定,能令其心不摇不动;观是智慧,能达诸法当体本空。又,诸恶莫作即是止;众善奉行即是观。
    是故止观二法,可以赅罗一切行门。无论念佛、参禅、礼佛、诵经、慈悲喜舍、利自利他,皆不离此二门。止观二者,如鸟双翼,车之两轮。车有两轮,则能远行千里;鸟有双翼,则能飞翔天空。故此,止观二法,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彼此辅翼,缺一不可。若偏于定,则是枯定,若偏于慧,则是狂慧。要止观双修,定慧均等,始可脱离生死苦海,到达究竟涅槃彼岸。
    J .十六特胜
    六妙法门,第一是“数”。行者因修习数息之故,即能生出四禅、四无量心以及四无色定,前文已略为解释。
    第二妙门是“随”。行者因修随息之故,能生出十六特胜。
    佛说十六特胜缘起,是初说四谛法时,弟子有不能悟者,故为他们更说九想观、八背舍等不净法。修不净观虽除贪欲,其中又有生厌患心者,因此不得无漏。故佛改变方针,教其舍不净观,转为修特胜法,因特胜法中,有定有慧,具足诸禅,故称为特胜,细分为十六。
    一、知息入
    息入时,知其从鼻、口、经咽喉、胸、心至脐部。
    二、知息出
    息出时,知其从脐、心、胸、经咽喉、至口、鼻。如是一心照息,心随于息不乱。又能知息相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修习随息法比数息为胜,因数息心闇,无有观行智慧,多生爱见过患。习随息之时,即知此息是无常,命依于息,以息为命,如果一息不还,则命亦随之而去,息既无常,命亦无常,爱见等病,自不易生。
    三、知息长短
    修随息时,忽觉入息长,出息短。因心静住内,息随心入故,入则知长,心不缘外境,出则知短。又心细则息亦细,息细则入息从鼻至脐,微缓而长,出息从脐至鼻,亦复如是。如人疲极,休憩欢喜,息即随细且长。反之,心粗则息亦粗,息粗则出入急疾而短。譬如人遇恐怖,疾走上山,或担重疲极,此则息短。
    四、知息遍身
    修随息时,忽觉其身如云似影,又觉出入息遍身毛孔,见息入无积聚,息出亦无分散。觉身空假不实,无常生灭。亦知生灭,剎那不住。以上三事和合,方有定生,三事既空,则定亦无所依,知空亦不可得,如是了知,于定中方能不着。
    五、除诸身行
    行者因觉息遍身,忽发得初禅定,心眼开明,见到身中三十六物,臭秽可恶,此时方知三十六物,皆由四大而有,其中一一无我,亦无我身,此时即除心行粗受。
    六、受喜
    照出入息,则可除却懈怠睡眠,而觉心轻柔骜,随着定心而受喜。
    七、受乐
    乐从喜生,若心得喜,身便调适,身调适后,则得盛乐,乐是喜增长故。又初心中生悦,是名为喜,后遍身喜,故名为乐。
    八、受诸心行
    上既受乐在怀,必有心所法相随,依心乐境,入一心时,知此定乃虚妄不实,而不贪着,则得三昧正受,故受诸心行。
    九、心作喜
    前既止心一境,但未有慧解,必为沈心所覆没,今用喜照了,令其不沈没,故名作喜。
    十、心作摄
    因喜心动散,则发愈过常,摄之令还,不使驰散,返观喜性,毕竟空寂,可使定心不动摇。
    十一、心住解脱
    以上遍身之乐,凡夫得到,多生爱染,为其所缚,不得解脱。今以观照智慧,破析遍身乐时,即知此乐,从因缘生,空无自性,虚妄不实,观乐不着,其心便得自在。
    十二、观无常
    观诸法空,生灭亦空,生时诸法空生,灭时诸法空灭,于其中亦无男、无女、无人、无受、无作,如是观无常法,可得自在。
    十三、观散坏
    此身不久当是散坏寂灭之法,非真实有。此定亦由色受想行四阴和合而有,四阴散坏,定不可得,故心无所爱着。
    十四、观离欲
    凡有爱着,皆名为欲,离外而缘内,亦未免着欲,今入此定,能观破析,故观离欲。
    十五、观灭
    是心有生住异灭四相,多诸过患,虽修至识极少之处,也是四阴和合,无常无我之法,不可染着,故观灭法。
    十六、观弃
    以上处处遍舍一面,至此舍到极点,凡夫得到,以为涅槃,不能舍离,今得此定,能观其法,亦是无常、苦、空、无我,非真涅槃,故观弃舍。
    此十六特胜法,其中未必尽得,或得两三种,或得四五事,因根机不等,功夫有深浅,故所得特胜,亦因之而异。
    K .五轮三昧
    六妙门第三是“止”。行者如修习止门,则能次第生出五轮三昧。
    佛教虽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进入佛的境地,但归根究柢,不出止心一门。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若人能止心一处,五轮三昧便可任运开发,如静水无波,则森罗万象自然呈现了。
    所谓五轮者:一、地轮。二、水轮。三、风轮。四、金沙轮。五、金刚轮。此五种法门,皆是借譬喻而立名。梵语斫羯罗,中文翻译为轮。轮是车轮,如车轮上之毂辋辐等,诸相圆满具足。其义乃表诸佛如来之真实功德,圆满具足,无欠无缺,犹如车轮。
    轮又是转*轮的意思,由于世尊最初成道以至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时,初以示转;次以劝转;后以证转。经过三次转苦集灭道之四谛*轮,彼等乃得开悟,故又名转*轮。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