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情爱为乐,何以到处发生因情失恋,得神经病,或因绝望,自刎悬梁。古云:“万恶以淫为首。”正因有贪爱之欲望,则每易失去礼义廉耻,逆天悖理,杀人放火,一切罪恶,莫不由此发生。因情爱失人格,无惭无愧,为人唾弃,何乐之有?又缘情爱之故,经常生忧生怖,如未得到,便想种种方法,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既已得到,又恐失去,所以终日患失患得。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即是此理。 如以夫妻为乐,何以到处有分居与离婚之事发生?事实上,于夫妻间也无乐可寻。假如妻子生得如花似玉,人见人爱,丈夫端正庄严,面如莲华,两人感情又极其投合,因而如胶似漆,经常出双入对。但爱情不能当饭吃,仍需衣食住行之助,故要早出晚归,各奔东西,以谋生计。由于两人感情亲密,彼此不能无有牵挂,男恐女不安于室,女怕男有外遇,以是不论出外工作或旅行,经常心生疑惧与不安。既以夫妻为乐,何故而生恐怖,其心恐怖即是痛苦。经云:“无罣碍故,无有恐怖。”今既有罣碍,何乐之有? 以上是说彼此貌美,情投意合,其受是苦,无一可乐。于此相反,其中有一生得丑陋,又或彼此意见不投,被喜喧闹,此欣宁静。于闲暇时间,妳愿打麻雀,我愿看电影;妳要去旅行,我要读经书。于信仰方面,妳信基督,我信佛教;妳敬穆罕默德,我奉太上老君。总之,两人意见时常相左,因此终日争吵打闹,度日如年,日久无法容忍,终于迈向分居或离婚之路,分居与离婚虽可暂避目前大苦,但在精神上所受的打击,比未婚前要大数倍。 笔者曾亲见几位友人因分居或离婚,导致神经失常,如果夫妻是乐,何以发生这么多问题?由此可知,于夫妻间,向好的方面讲既是痛苦,向坏的方面讲更是痛苦。虽然终日受诸痛苦,世人仍以为是天经地义,因为古今中外莫不以结婚为人之伦常,假如有人与其相反,不与和光同尘,脱离囹圄,却有人以为其怪。正因为少见则有多怪,如果多见则就不怪了。有云:“一人为之则为怪,举世能之则为恒。”即是此理。 假使以眷属为乐者,则应济济一堂,长期欢乐。何故俄而无常来临,号天叩地,肝肠寸断?于其生世,此病彼散,父母不慈,子女不孝,兄弟姊妹更相责望,小不适意,则生瞋怒。若有财物,亲戚子女莫不竞求,得者总觉为少,愈得愈为不足!百求百得,不以为恩,一不称心,便怀恶念,由于心怀恶念,导致结怨结仇。以此类推,三世怨对,实非他人,皆是我等亲戚眷属,眷属即是怨聚,何乐之有? 经云:“若无有亲,亦无有怨,若能离亲,即是离怨。”对于此理,如未深究,非仅不能领悟,恐生诽谤,故以略释说明。如有二人,异处远隔,从未相识,终不得生起怨恨之心,就是相识不久,仇恨也难生起,此皆由亲属相处日久,互相责望,或父母责望于子女,或子女责望于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朋友,莫不皆然,因而结下仇怨,今生未报,再等来世。古德云:“夫妻为缘,有善缘,有恶缘,怨缘相报。儿女是债,或还债,或要债,无债不来。”因此种种皆是痛苦,故观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六、死想 人生未生之前,本来没有这个躯壳,由于前生种了下品五戒十善之福,故感今世投生人中。初投胎时,揽取父精母血而成此身,住在母胎中,随母呼吸,吸收营养,胎儿始可滋长。至出生后,三五岁时,便能自取外四大之物质,保育内四大之生命,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这是人生必经之过程。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行即迁流之义,意思是说,不论外四大之器界,以及内四大之根身,无一不是属于无常变化。人生存时所称的为内四大,死后即变为外四大。其实内四大与外四大并无两样,是故诸法有成住坏空,身体有生老病死。如人有生八十岁死,有生四十岁亡,有生二十岁烃,有生十岁丧,也有一生下来便夭折,此皆是无常变化之定理,任何天神与地祇也不能转移其原则。古德说:“不哭人死,应哭其生。”是以智者不应为生来欢喜死去悲,应念生死无常迅速,人的生命不过是在呼吸间,出息不保入息,入息不保出息,一息不来便同死人,若人常存死想观,则可顿舍贪欲瞋恚,以及人我是非之念,当下便觉海阔天空,轻松自在。 七、身不净想 此身九孔常流不净,如破皮囊,满盛不净。 经说有五种不净。一、初投胎时,揽取父精母血而成己身,是为种子不净。二、十月住于母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臭秽不堪,是为住处不净。三、至怀胎十月满,由阴道生出,是为生处不净。四、眼出眵泪,耳出结咛,鼻出浓涕,口出涎唾,大小便道不净常流,是为外相不净。五、死后捐弃冢间,任其烂坏,或从事火化,唯剩白骨,纵令用四大海水倾洗,终不能令其香洁,是名究竟不净。 行者若能常观不净,便与智慧相应,功夫日深,可以远尘离垢,出三界,了生死。 八、断想 因小乘人智慧肤浅,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是冤家,故欲赶快跳出三界,了脱生死,先断见惑之八十八使,次断思惑之八十一品,然后便可断惑,证得阿罗汉果。 九、离想 吾人所以有生死痛苦者,皆由十种根本烦恼在作祟。 十根本烦恼,又名十大惑,分有利钝两种:五利使、五钝使。 五利使。一、身见。不知吾身为五蕴假和而成,妄想计度实有我身,又不了我身外之物无主,妄计实为我所有物,合此我见与我所见,则为身见。二、边见。既有我身起我见故,便计度死后断绝,或计度死后常住,此二义起于身见后边,故名边见。三、邪见。即拨无因果,谓作善无善报,作恶无恶报。四、见取见。以自己最卑劣的知见,取其他种种最卑劣的事,及以此为最殊胜者。五、戒禁取见。以不合理的种种戒禁,认为是生天之正因,如持牛鸡戒等,此即非因计因,非果计果。 以上五种见惑,其性锋利,故称此为五利使。 五钝使。一、贪欲。二、瞋恚。三、愚痴。四、高慢。五、疑惑。由于其性分钝,故称此为五钝使。 此十种根本烦恼,能令吾人不得自在,故须存离想。 十、尽想 小乘人修苦、集、灭、道四圣谛,断见思二惑而证圣果。见惑是迷失真理之路。先迷苦谛之理而起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心、瞋恚、愚痴、高慢、疑惑之十惑。次迷集谛之理而起七惑,于前十惑中,除身、边、戒之三见。继迷灭谛之理而起七惑,如集谛者。再迷道谛之理而起八惑,于前七惑中,加一戒禁取见。以上总为欲界之三十二惑。然色界与无色界,各有二十八惑,于四谛下各除一瞋,因上二界不起瞋恚,三界见惑共有八十八使。小乘思惑是迷事物而起,于欲界有贪瞋痴慢四惑,于色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于三界共有十惑。十惑分九品尽,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于每一地尽九品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