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讲义(畅怀法师)(14)

二、苦想 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新陈代谢,不能作主,即是苦想。 苦有二种。一、身苦。二、心苦。 小乘圣人,已断十种根本烦恼,所以心中无有忧愁嫉妒瞋恚等苦,唯有宿业因缘四大所造之身,仍有老病饥渴寒

    二、苦想
    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新陈代谢,不能作主,即是苦想。
    苦有二种。一、身苦。二、心苦。
    小乘圣人,已断十种根本烦恼,所以心中无有忧愁嫉妒瞋恚等苦,唯有宿业因缘四大所造之身,仍有老病饥渴寒热等之身苦。如佛弟子舍利弗患风热病,毕陵婆磋患眼病,只是所受之身苦也微薄。诸阿罗汉虽受最后身之微苦,但不受无常苦,因已知道真我不受生死,故诸阿罗汉得道时,即说偈言:“我等不贪生,亦复不乐死,一心及智慧,待时至而去。”因此,佛涅槃时,阿难等未证小乘圣者,均皆涕泣忧愁,唯诸阿罗汉,心若无其事。
    若是真修道人,纵然未证圣果,由于定功持心,身心之苦,也能减轻。若是凡夫俗子,未曾修道,身心受苦俱重,因内受贪瞋痴等之心苦,外受饥渴寒热鞭仗等之身苦,如遭双箭同时射中。佛说:“身为众苦之本。”有身则常受苦,无身则得安乐,众生迷而不知。如坐车久而疲乏,则求经行处;旅程走多了,则欲求住立处;住立久而疲倦,又欲求坐息处;坐久困倦,更求安卧处;卧久烦极,改求去来处。由此可见,行住坐卧无一不是苦。
    如说一切皆是苦,佛为甚么说有三受?所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由于行者欲修苦想观,故说一切皆是苦。佛在四念处中,岂不也有说“观受是苦”?其实于苦乐忧喜舍之五受中,无一不是苦。但凡夫之人,迷惑无知,为欲所逼,以苦为乐。如人患疥疮,时觉皮肤痒,近火则觉舒畅,此畅快并非真乐,若是真乐,未生疥之人,近火为何不乐?生疥之人喻凡夫,因有三毒烦恼之病患,喜欢追求五欲之乐。未生疥人喻圣人,贪瞋痴之病患业已断除,观五欲如毒蛇,是故佛说灭五种受,方能得到真快乐。由此便知,世间一切诸受,无非是苦,若知是苦,于一切法上,便不起贪着,心生厌离,是名修苦想观。
    三、无我想
    四大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从众缘生,无有主宰,故名无我。
    若要一定执身为我,则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所成,如身上的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属于地。涕唾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属于水。温暖燥热,皆属于火。呼吸动作,皆属于风。将此四大,各各分离,身相尚不可得,而我在于何处?如说一大是我,则余三大何以不是?若四大均是我,则应有四个我,而宁有此理?众生迷惑无知,定执身相为我,或以名字为我,但在父母未生以前,或死以后,既无身体,又无名字,其时以何为我?清顺治皇帝云:“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可知身与诸法,皆是幻有,本无真实,智者不应执身为我。
    其身非我,言之有理,但不应言其心非我,以心能知苦乐憎爱等事,若心非我,则与木石无异,何能分别苦乐等事?其实,不仅身体非我,即心也非是我,因此心不过是前尘分别影事。由于内六根与外六尘相对之时,识生其中,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分别好丑,而生憎爱,现前尘境如形,第六识心如影,识心随尘起灭,尘有则有,尘无则无,其苦乐等事与心相应,缘随心行,心有便有,心无便无。是故《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人能知一切法中无我,则不应于境生其心,既无我心,也无我所心,我与我所两者均离,则不被内外境所缚,无缚便是解脱,是故行者,应当修无我想。
    四、食不净想
    行者观食是从种种不净因缘而产生的。
    例如肉类,乃从精血水道而生,此处则为脓虫所住。再如酥酪乳汁,也由血变所成,乃与烂脓无异。又炊饭之人有身汗、口唾、鼻涕、眼泪种种不净。将食置于口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涎和在一起,然后饮食才有味,实在其状与吐何异。入肚腹内,变为地水火风内四大,渣滓下沈,清者在上。又喻酿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腰有三孔,以风大吹其腻汁,散入百脉,先与血和合,由凝结变为肉,从新肉生脂肪,然后成骨髓。又从中生身根,再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此五情根生五识,由五识生意识,种种分别取相,筹量好丑,然后生起我执,及我所心生等诸烦恼,造诸恶业,受诸痛苦,由观食之本来因缘种种不净,便知内四大与外四大原本无异。
    其次思维此食,经过垦植耘锄,舂磨淘汰,炊煮乃成,计算一餐,实际系工作者流汗而来。得食少流汗多,将食入口变为不净,数时之间成为屎尿,未食之前本是美味,经食之后变为不净,眼不欲见,鼻不敢近,行者思维,如此弊食,一无所值,为甚要贪?而且因食此不净食,造诸恶业,将堕地狱,噉热铁丸,从地狱出,要作畜生,若转猪狗,岂非食诸粪便?如是观食,必能生厌,因食厌故,则对五欲皆能生厌,断此五欲,便不受欲界之苦。
    佛经说一故事。有一婆罗门修持净法,因有事故至不净国,自思维我何能免此不净?唯有干粮,可得清净。忽见一老婆婆卖白髓饼,即对其说,因我有事住此百日,请常送此饼来,我当与汝高价。老婆婆即照彼吩咐,常作此饼送去,婆罗门食之美味可口,欢喜非常。但其后逐渐无色无味,随问老婆婆何故如此?老婆婆答道,初因我家夫人阴处生疮,脓出以面和合成饼,日日炕熟与汝,所以此饼味好,今夫人疮愈,我当何处更得?此婆罗门闻后,大发雷霆,两手打头,搥胸干呕,我今已破净法,奈何!奈何!立时弃舍事务,驰还本国。
    行者修食不净想,亦复如是。若不修食不净想,后受苦报,悔将莫及。故应修食厌离想,是名食不净想。
    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世间即有为法之别名。
    一切有为之法,虽有千差万别,分类不出三种。一、五阴世间。五阴即是色受想行识之五法,因此五法能盖覆真性,故名为阴。二、众生世间,又名假名众生。即于五阴法上,假立众生之名,五阴和合,聚共而生,犹如五指无拳,因握假立拳名,众生世间,亦复如是。三、国土世间,又名器世间。世界如器,名器世间,即为众生所处之环境,既有能依之身体,即有所依之国土,故名国土世间。
    行者应观一切世间,无有一事可乐,如众生有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同处、所求不得、五阴炽盛等之八种痛苦,何处有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