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讲义(畅怀法师)(16)

地有九地:一、欲界五趣杂居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非想处地。 以上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将其

    地有九地:一、欲界五趣杂居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非想处地。
    以上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将其一切断尽,方能跳出三界,故今须存尽想。
    O .八背舍
    行者静坐修观,则能生出八种背舍。
    何谓背舍呢?背是违背,舍即弃舍,意思是说背弃三界之五欲,舍却诸有之着心,所以称为背舍。
    修此观能开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烦恼尽,即证阿罗汉果,至此,八背舍即转名为八解脱。
    八背舍为: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此即内外俱观。行者以不净心先观自己色身不净,如观身体腐烂,血肉涂地,臭秽难闻,无有一处可以爱乐。由于欲界贪欲烦恼不易断,故更要观他人色身不净,令心生起厌恶,俾能弃舍爱乐。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此时已灭内身色相,由于行者谛观内身骨人,虚假不实,内外空疏,渐见骨人,腐烂碎坏,犹如尘粉,散灭归空;故名内无色相。但外四大未见坏灭,故仍以不净心观外色相,令生厌恶,舍弃外贪。
    三、净背舍
    净即缘于净相。此时遍身受乐,故云身作证。行者于二背舍后,已除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谛观八色光耀,入深三昧,练此地水火风及青黄赤白之八色,极令明净,住心缘中,即能泯然入定,与乐俱生。八色光明,清净皎洁,如妙宝光,遍满诸方,照心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举体怡悦,既亲证此法,故云身作证。又能背舍根本贪欲,心也不着其境,故名净背舍,又名无漏三禅。
    四、虚空背舍
    行者于欲界定后,已除自身皮肉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已灭内身白骨之色;二背舍后,又扫除外身一切不净之色,此时唯余八种净色。至第四禅,此色皆以心住,譬如幻色,依幻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色虚空之处,故名虚空背舍。
    五、识处背舍
    行者若舍虚空之处,一心缘识,当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起,悉皆苦、空、无常、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着,故名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行者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当入定时,也观此定,依五阴起,若五阴空,定不可得,均皆苦、空、无常、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行者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当入定时,也观此定,依五阴起,五阴若空,定从何有,由此观之,悉皆苦、空、无常、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着,故名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
    受即是领纳,想即是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由于行者讨厌此心,常时散乱,此时虽无粗重烦恼,但未灭除诸心数法,故欲入定休息,尽灭一切心数法,而非心数法也灭,今欲背舍受想诸心,故名灭受想背舍。
    八胜处
    端身正坐,修八背舍之后,观心已经成熟,这时可以运转自如,不论净与不净,均能随意破除,从而转修八胜处了。
    此八法所以均名胜处,含有二种意义:一者不论净与不净,或五欲之染法,得此观时则可随意能破。二者能善调观心。譬如乘马击贼,非但可破前阵,也能善制其马,故名胜处。
    P .八胜处者: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
    行者或观己身,或观所爱之人,胖胀烂坏,脓血流溢,不可爱乐。观欲界中色有二种,一者能生淫欲,二者能生瞋恚。能生淫欲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是不净色故名丑。至此观心纯熟,于好色心不贪爱,于丑色心不瞋恚,但观色相由四大因缘和合而生,如水泡不坚固,智慧能深达假实之相,住是不净门中,可以破除贪爱与瞋恚,而由于观想仍未能成熟,若观多色,恐难摄持,譬如鹿游未能调服,则不敢远放,所以要观色少。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
    行者观心既熟,骨人未灭,尔时于定中广观外色,外色虽多,也不妨碍。首从一死尸观起,乃至十百千万一国土,乃至十百千万一世界,皆见悉是死尸,若见一切胖胀,乃至脓血烂坏亦复如是。《摩诃衍》中广说:“若但观一切人,见不净白骨是名少,若作大不净观是名多。”大不净观者,观象马牛羊等六畜飞禽走兽之类,悉见为死尸胖胀,观饮食皆如虫如粪,衣服绢布犹如烂皮烂肉,钱财宝物如毒蛇,谷米如臭死虫,宅舍、田园、国土、城邑、大地、山川、林薮,皆悉烂坏臭处不净,乃至见白骨狼籍,一切世间不净,甚可厌患,行者于三昧中,随观即见回转自在,能破一切世间好丑爱憎贪忧烦恼,故可外观色多。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
    行者进入二禅,已灭内心色相,灭内色之理与前二背舍初开无异。今行者要破欲界烦恼,于二禅中,重修此二胜处,乃对治除灭下地结,使令无遗余,又以观心未能成熟,要观多色,恐难摄持,是故仍观色少,以自修持。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
    行者既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名内无色相,但也要再转变观道,令纯熟增明,牢固不失功力转胜。由于观内身色相既无,故外观色相虽多,也不妨碍,仍由一死尸观起,乃至扩至全世界,胖胀烂坏亦如此观,故名外观色多。
    五、青胜处
    功夫用到纯熟,观见青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至此八色光明虽然殊胜,谛观此色,知从幻心而生,如幻师观,所化幻色,本无所有,故不生爱染,名为青胜处。
    六、黄胜处
    见黄色如檐卜华,加功用行小已,忽见黄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虽胜,知是如幻有,故不生爱着,名为黄胜处。
    七、赤胜处
    见赤色如春朝霞,行者精进不住,忽见赤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虽胜,知如水中月,故不起法执,名为赤胜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