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障与忏悔(法增比丘)(2)

这些业障都会使我们身心受苦,在身受苦疼的时候,心也随着受苦。在《杂阿含470经》中佛言∶「愚痴无闻凡夫,身触受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这些业障都会使我们身心受苦,在身受苦疼的时候,心也随着受苦。在《杂阿含470经》中佛言∶「愚痴无闻凡夫,身触受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恚瞋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佛在《杂阿含6经》中言∶「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这障碍是对身外的诸色,执著於它们是常恆,是可享乐,是有我,是淨的缘故。

減轻业障

在《中阿含.盐喻经》中佛说重的恶业,能在忏悔修善后而改为轻受业,因此定业就成了不定业。「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答曰:如是,世尊!..............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答曰:不也,世尊!」

《盐喻经》指出业的果报是能被減轻的,佛陀以盐的比喻,告诉我们若以一块盐好比一个人的恶业,若他只有少量善业,就好比一杯水这么少,盐溶在水中将使水很咸,不能下咽。若一个人不再造恶业,而儘量多造善业,就好比把盐放入河水中,盐溶化在河水里,河水也不会咸。所以我们要多行善,以冲淡我们过去世所造的恶业,因此重报可能轻受。有智之人忏悔修善后,重业改为轻受业。故业是可以改变,定业可以改为不定业,重业可以改为轻业。

业是可以转的,若断恶修善,就能消业障。在《南传法句经223偈》中佛说∶「以慈制忿怒,以仁制粗暴,以施制悭吝,以实制虚假。」同时我们可以了解的是,以智慧力,重业可以改为轻业,定业可以改为不定业。若多行善业,善业积多,善业就会先成熟,恶业就会被延迟成熟,恶缘减少,去恶道的机会就会减少,如此我们就有可能精进修习圣道,求取沙门果了。虽然我们无始以來所造的滔天的善恶之业都会成熟,可能在这一世,可能在未來世,但必须有它成熟的缘,尽管如此,但业力不是一切世间现象运作的全部原因,它是二十四缘之一。若把一切现象的运作都说成是业力的控制,那就无望去修行,去断恶修善了。

正因为我们生为人,感受苦乐参半,能思惟善恶的道理,不像畜生一样愚痴,不像饿鬼地狱众生一般的受长期折磨的苦楚,不像天神那样只知享乐而耽于欲乐,失去理智。因此我们才有希望通过修行,改变自己,渐渐地修到和佛与阿罗汉一样,无时不以正念控制自己的一切行为,才能从烦恼与业的轮回中解脱出来。

忏悔恶业

忏是知错,悔是能改。这是因为惭愧心的缘故,在《增壹阿含经》经中记载∶「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所以惭愧心是修行的资本。在《增壹阿含经》经中记载∶「世有二妙法,拥护世间,所谓惭与愧也。若无此二法,世間父母,兄弟,妻子,知识,尊長,大小不别,即与畜类同等也。」

忏悔的前行是惭愧心,佛陀说惭愧心的生起乃是心中生起明的关系,这明的生起引生诸善法。在《北传法句经303偈》中记载∶「世傥有人,能知惭愧,是名诱进,如策良马。」它使人远离诸恶,好比一匹良马看到鞭就避开它。若成就惭愧二法,一个行者必定修到解脱。是故佛言∶「善护于身口,及意一切业,惭愧而自防,是名善守护。」(《杂阿含1229经》)

在《长阿含.游行经》里佛说∶「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有信,信于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二者知惭,耻于己阙(羞耻于自己的过错);三者知愧,羞为恶行;四者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奥,清净无秽,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勤习不舍,六者昔所学习,忆念不忘;七者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朝向八正道),尽诸苦本(灭尽烦恼)。」由此可知惭愧是七增长法的二法,极其重要。它们又与接下来的第五增长法..............灭恶修善有直接的关系。

在《杂阿含346经》里佛言∶「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着身见,不着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痴;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善人方有惭愧,故行不放逸,不造诸恶行,遇善知识时,恭敬承事以随顺语,乐于见贤圣之人,及听佛法而不挑剔,生起正信,顺着教导精进修行,心不掉悔,常住律仪,行为如法,心不乱有正知,常正思惟修八正道,断五下分结的前三结戒取、疑、及身见以证初果,再削弱贪与瞋以证二果,然后断贪瞋以证三果,最后痴也灭尽而证四果,究竟解脱于老病死苦。

因为惭愧心而能忏悔,知错能改;佛言∶「人若前放逸,今止而不犯,如月出云散,普明照世间。人若前作恶,今则奉诸善,如月出云散,普明照世间。」([南传法句经新译]172,173两偈。)。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一里佛说过∶「惭(愧)者得安故。」在《涅槃经》中佛言∶「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淨如故。」因有惭愧心而能忏悔者,心即能得到安乐。

在南传的课诵本里,向佛忏悔的文句∶ “Kāyena vāca cittena, pamādena mayā katam, accayam khama me bhante, bhūri pañña tathāgata.” 「若我的身口意业,不谨慎的犯了錯,如來请原谅我啊,您是最有智慧的。」泰文的课诵本里向三宝忏悔的文句∶“Kāyena vāca yava cetasa va, Buddhe kukammam pakatam mayā yam, Buddho patigganhatu accayantam, kālantare samvaritum va Buddhe. Kāyena vāca yava cetasa va, Dhamme kukammam pakatam mayā yam, Dhammo patigganhatu accayantam, kālantare samvaritum va Dhamme. Kāyena vāca yava cetasa va, Sanghe kukammam pakatam mayā yam, Sangho patigganhatu accayantam, kālantare samvaritum va Sanghe”「从我的身口意,对于佛、法与僧,我所作诸恶业,请求佛、法与僧,容受并原谅我,所犯整个过失,将来对佛、法、僧,我会更加谨慎。」通过时时这么的忏悔念诵,一个认真的行者自然而然地会培养起正念,它能协助增长善法。要有效地做好忏悔,还要靠对戒有深入的认识。一直坚持做好守戒的工作,因为一失去正念,就会导至犯戒,一犯戒就要马上忏悔,犯甚至轻微的戒有脸部发烧的感觉,心里感到不安。要有强大的惭愧心,不要害怕承认错误,天天好好地做下去,以后犯戒就会少了。心也就会慢慢地清净起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