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修学地图

《道次第》修学地图 ——2007年秋讲于厦门南普陀“青年佛学进修班” 济 群 近年来,《道次第》在汉传佛教地区日渐盛行,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大众在修学上的实际需要。今天是一个全球

《道次第》修学地图  

——2007年秋讲于厦门南普陀“青年佛学进修班”

济 群

  近年来,《道次第》在汉传佛教地区日渐盛行,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大众在修学上的实际需要。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资讯空前发达。对学佛者来说,不必出门就可接触汉传各宗乃至三大语系的相关典籍和开示,这种便利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方面。这些资讯固然使学人眼界大开,见识增广,但同时也给修学带来新的困扰。如果没有能力对众多学说进行处理,这种便利往往会令学人莫衷一是,造成思想理路的混乱。仅汉传佛教已是博大精深,再加南传、藏传,没有超凡的学习能力,结果必然是不得要领。或是茫茫然不知从何处入门,或是偏执一端,片面抓住一点而视为佛法全部。
   是以,不少学佛者都希望将佛教众多经典浓缩一册,就像基督教以一部《圣经》概括全部教义那样。有鉴于此,古今大德都编写了关于佛法修学的概论。在众多概论中,《道次第》以其完整而清晰的修学套路备受瞩目。民国年间由大勇法师译出《菩提道次第略论》后,太虚大师就亲自作序推荐。其后,法尊法师又在汉藏教理院以随讲随译的方式译出《菩提道次第广论》,将本论完整介绍给汉地学人。近十多年来,汉藏两地法师纷纷讲解或注释本论,各地《道次第》学习小组也蔚然成风。对有心学修的佛子来说,本论不仅能使我们在短时间内把握佛法纲要,更有详细的修学指导,尤其在基础部分,是修习任何一个法门必须具备的前行。
   《道次第》的修学理路,从道前基础开始,经下士道、中士道而至上士道,概括了凡夫直至成佛的整个过程,内容极其丰富。不必说《菩提道次第广论》,仅薄薄一册《略论》,也是文约义丰,内涵深厚。若无有效的学习方法,依然会不得要领。那么,我们学习《道次第》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觉得,主要是抓住两点——首先是目标清晰,其次是方法正确。

一、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他们也有目标,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是来增加一些佛学知识吗?是来丰富一下业余生活吗?还是来学习改善人生的方法?如果对目标模糊不清,我们就不知会走向何方,也不知最终会收获什么。
   那么,学佛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根据《道次第》的思路,可分为初、中、高三级目标。
   所谓初级目标,就是继续保有人的身份,且是离八无暇(非三恶道、非盲聋喑哑、非世智邪辩、非佛前佛后、非北俱卢洲、非无想天等)、具十圆满(众同分圆满、处所圆满、依正圆满、无业障圆满、无信解障圆满、大师圆满、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胜义正法流转圆满、正行不灭圆满、随顺资粮圆满)的人身,因为这一身份才能用于修学。这在五乘教法中属于人天乘,在《道次第》中属于下士道的内容。
   所谓中级目标,就是解脱烦恼、解脱生死、解脱轮回,这是佛法的核心所在。佛陀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众生提供了解脱的方法。如果不想解脱,学佛是不可能有深度的,甚至可以说,还算不上合格的佛弟子。关于解脱的修行,在五乘教法中属于声闻、缘觉二乘,在《道次第》中属于中士道的内容。
   所谓高级目标,就是令生命达到究竟的圆满,并帮助众生达成这一目标。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得到一种职称或地位,而是成就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这在五乘教法中属于菩萨乘,在《道次第》中属于上士道的内容。
   我们对照一下,自己究竟想到达到什么目标?或者说,现有目标是否与此相应?如果我们学佛的目标不是以上任何一项,显然是错误的定位,需要加以调整。

  2.方法
   明确目标之后,还要寻找抵达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佛教中称之为“乘”。所谓乘,就是帮助我们抵达彼岸的一种途径,也是将我们从因地驶向果地的运载工具,通常有三乘、五乘之说。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五乘,则在之前增加人、天二乘。在五乘教法中,人天乘为得生人天之法,声闻、缘觉二乘为解脱之道,菩萨乘为成佛之道。
   做任何事都要有正确方法,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所以首先需要对方法进行选择。世间很多宗教哲学同样是以解决生命问题为目标,但因方法有误,其结果或是颠倒,或是不尽圆满,终非究竟皈依。信仰是人生最为重大的选择,我们选择佛教为皈依,就必须知道佛教好在哪里。很多人声称信佛,却不知佛教特质,不知佛法殊胜所在,只是为了祈求保佑、寻找慰藉而已。这种所谓的信,是无法帮助我们真正导向真理、导向解脱的。
   择定方法之后,还要对此生起信心,这样,我们才会积极运用方法来改造人生。信心有多深,对人生的改变就有多少。就像是治病,若对医生和治疗方案充满信任,自然会严格遵照医嘱,努力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最佳疗效。反之,若对此缺乏信心,疗病时就会三心二意,或根据个人好恶选择性地接受治疗,或在治疗同时擅自增加偏方,不按疗程进行。事实上,这正是目前很多人的修学现状,试了很多方法,却不够完整;修了很长时间,却没有次第;走了很多弯路,却不曾总结原因。最后甚至对佛法产生怀疑,事实上,问题的症结正是在于自身而非其他。

  3.道次第的框架
   《道次第》为我们提供的,是修学的常规套路,其框架由道前基础和修学次第两部分组成。
   在道前基础部分,主要讲述闻法态度、依止法、暇满、义大难得等内容。在修道次第部分,主要介绍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习内容,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初、中、高三级目标。如果把修道看做盖楼的话,道前基础就是最初的地基部分。惟有打好地基,房子才能拔地而起,层层递进。在这个次第上,是不可能取巧或省略的。不少学佛者但求速成,对基础不以为然,短时间看似乎进展较快,但发展下去,或是停步不前,或是走偏出错,或是因为某些挫折对信仰产生怀疑。就像房子,如果不打地基,即使盖起来也是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倒塌。

二、道前基础

   1.正视生命缺陷
   佛法的根本作用,是帮助我们改善生命品质。所以,前提是认识到这一系统存在的问题,否则是不可能认真学佛的。就像一个病人,在不知病情前怎么会采取治疗措施?怎么会积极配合治疗?
   生命由物质的和精神两部分组成,佛法称为五蕴。在此系统中,身体会制造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等种种麻烦,内心则有情绪波动、欲望炽盛等种种不安定因素。人为什么要忙来忙去?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但更多时候,是为了满足欲望引发的恶性需求。在断除无明前,这些恶性需求会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使我们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