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道修学概要
济 群
——2006年冬讲于西园寺“青年佛学进修班”
本学期,我们已学过《道次第》的道前基础和下士道两部分。接着是中士道、上士道的内容,即解脱道和菩萨道,这是佛法修学的核心内容。道前基础和下士道的修学,都是为此所做的准备。
一、道前基础与下士道的重要性
1.道前基础 道前基础,是正式修道前需要完成的前期工作,主要内容为端正闻法态度、依止善知识和认识暇满人身的意义。 关于闻法态度,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如实接受解脱道和菩萨道的教化。如果带着成见闻法,所闻佛法就会被固有成见染污。如果闻法后不再思维忆念,也就很快忘失殆尽,无法产生作用。论中,宗大师总结为“离三种过,具六种想”,从正反两方面帮助我们端正心态。 再如依止法,是教导我们如何选择并依止师长。关于择师标准,论中提出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说法善巧、具悲悯、断疲倦十德。条件不具时,可减为五个。但最低限度必须符合三项条件,也就是正见、德行(持戒)和悲心。师长是学佛路上的向导,在其引领下,修行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人比较自以为是,觉得学佛只须找些书本按图索骥即可,但转来转去,往往跳不出自我感觉,徒耗时光。所以,《道次第》将依止法定位为入道根本,是我们需要特别加以重视的。 再如暇满、义大、难得的思维,是生起修行意乐的关键。我们都有各自的价值观,但常人的价值观不过是名利地位,不过是无常泡沫,是经不起推敲的。唯有认识到人身蕴涵的巨大价值,才会对修行生起迫切之心,以此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2.下士道 下士道又称共下士道,主要修学内容为念死、念恶道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 所谓共,即这些内容不仅局限于下士道,同时也是中士、上士的基础。如念死、念恶道苦,从下士道修学来说,是生起皈依之心的前提。我们认识到生命危脆,认识到恶道痛苦,就要寻找究竟依赖,所以才皈依三宝。从中士道修学来说,念死、念恶道苦又是生起出离心的关键。否则,我们也会像世人那样,贪恋于轮回盛事,一朝无常来临,只有随业流转,继续沉沦。从上士道修学来说,念死、念恶道苦还是生起菩提心的基础。如果不作这一观修,自己尚且不愿解脱,怎么可能发心带领众生解脱? 再如皈依三宝,我们虽然信仰佛教,但是否觉得三宝是唯一依赖?是否觉得佛法比其他宗教更究竟、更有智慧?这就需要通过理性审视。确认之后,才能对三宝建立永久的依赖之心。佛,是成就解脱和无上菩提的典范;法,是帮助我们成就解脱和无上菩提的方法;僧,是指导我们成就解脱和无上菩提的老师。皈依,就是宣誓以佛法僧三宝作为生命归宿。然后还须不断修习,强化对三宝的信心。三宝在内心有多少分量,佛法对人生就会有多少影响。所以,皈依修学是贯穿整个学佛过程的,对中士、上士的修行同样重要。 至于业果,则为我们说明了有情生命延续的原理,也就是因缘因果的相续。生命是什么?就是由因及果的无尽积累。这个因就是业力,包括身口意三个方面。我们的所有行为,乃至起心动念,都会在内心形成力量。这些力量有善恶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当不同心力产生作用时,就会带来相应的生命结果。但心念是无常的,通过努力即可改变。了解业的原理,我们就知道如何避免负面心行,张扬正面力量。所以,深信业果对中士、上士的修行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中士道的修学
中士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解脱道。
1.念轮回苦、发出离心 说到解脱,首先要有解脱的意向,也就是出离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出离?怎样才能生起出离心?这就必须真切意识到轮回是苦。在忆念重点上,下士道是观三恶道苦,而中士道不仅观恶道是苦,进而要观整个轮回是苦。在尚未出离三界之前,即使得生人天,一样是有漏而不究竟的。人道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天道虽衣食无忧,纵情欢乐,但天福享尽仍会堕落。 《道次第》中,将轮回诸苦归纳为六点。一是无有决定,我们在轮回中的身份是由业力招感,充满变化和不确定。二是不知满足,对欲望的追求永无满足。三是数数舍身,随时可能面对生离死别,不想死又不得不死。四是数数受生,随业力在六道不断投生,无法自主。五是数数高下,地位忽高忽低,或升天享乐,或堕落受苦。六是无伴之过,我们独自来到世间,又将独自离去,即使儿孙满堂,也无人结伴同行。这些都是轮回中无法逃避的痛苦。 一切文明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摆脱痛苦,但所有努力并未从根本见效。我们想要解脱痛苦,必须寻找痛苦之根,从源头着手解决。这也就是四谛法门中的思苦、断集。因了知人生是苦,故从中查找苦因。在切断苦因之前,生命就是一台不断制造痛苦的机器。 或许有人会说,生活不是有苦有乐的吗?为什么佛法只说痛苦而无视快乐呢?从感受来说,人生的确是苦乐参半。佛法所说的苦,是对生命所作的本质透视,且有特定范畴,仅指凡夫而言。因为圣贤的生命本质是无漏智慧,是没有痛苦的。而凡夫的人生是建立在无明之上,它所呈现的就是我执,就是惑业。因无明而不见真相,故将非我执以为我。但我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错误设定,一种给人生带来无尽烦恼的错误设定。 因为我执,就会生起贪心,觉得这是我的事业,这是我的家庭,这是我的亲人。一旦利益受损,贪又进而引发嗔心。如果没有这个“我”的标签,会不会起贪?会不会起嗔?世间时时在发生变故,我们只是听听、看看而已。惟有那些和自己有关的,才会使我们心潮跌宕,辗转难眠。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还接受了很多错误观念,从而产生邪知邪见,影响对事物的判断,这些都属于惑。惑一方面表现为不觉,看不清生命真相;一方面表现为缺乏观照,时时被各种念头支配。忽而生气,忽而高兴,忽而贪婪,忽而嫉妒。其中,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佛法告诉我们,众生无始以来都在认贼为子,把危害身心的病魔当做亲子般呵护着,关照着。因为缺乏智慧审视,就会在贪的支配下产生贪的行为,在嗔的支配下产生嗔的行为,在嫉妒的支配下产生嫉妒的行为。这种业行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难以抵挡的洪流。 其实,这些力量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是通过无数次重复形成的。包括我们所有的兴趣爱好和工作能力,同样是这么培养起来的。现在的你,是由往昔业因积累而成;未来的你,又是由现前言行所决定。你想什么,做什么,就决定了你的未来是什么。大家对生命现状是否满意?如果满意,学佛只会成为生活点缀,起不到更多作用。惟有看到生命存在的过患,才会生起离苦得乐、希求解脱的愿望。由此,才能得到学佛的真正利益。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