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是下士道修行的重点,也是贯穿佛法修学的核心。如果对三宝信心不足,修行是不可能入门的。我们对一切教理能否如实接受,对一切法门能否信受奉行,都取决于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有多少信心,就能获得多少法益。所以,在《皈依共修仪轨》的观察修部分,不仅要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还要思维三宝功德。事实上,念死和念恶道苦的目的,都是为了对三宝生起信心。如果意识不到自身处境,三宝再好,也无法引起重视。就像对健康人来说,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不会觉得多么重要。而对身患绝症的病人来说,若能出现一个治愈他的医生,必然会紧抓不放,视为救星。也正因为如此,医生才能对他产生作用。 很多人念佛都不能念得相应,原因何在?一方面是对轮回的险恶处境缺乏危机感,一方面是对三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果他觉得眼下这个地方很安全,很舒适,自然会乐此不疲地过日子。念佛,也不过是为了把这个日子过得更好一些,还是为过日子服务的。这样的念,怎么可能和佛菩萨相应呢?
四
在下士道的修行中,念轮回苦是帮助我们生起皈依心。贯穿到中士道,则是生起出离心的必要前提。当我们说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对这个问题有多少认识?或许有人会说:天天念苦不是太消极了吗?这个世界有越来越多的消遣和娱乐,似乎也不见得有那么苦。 从感觉而言,佛法也说有苦、乐、忧、喜、舍,并非一味的苦。从现象来看,“善业感得乐果,恶业感得苦果”,也是有苦有乐。那么,佛陀为什么又说“人生是苦”呢?这正是佛陀对轮回所作的本质判断,所谓“有漏皆苦”。对于这一观念,我们认识到什么程度?接受到什么程度?不少人担心,这种对苦的认知会影响现实幸福,于是心存抗拒。如果我们不去想,苦就不存在了吗?显然,回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们希望解决苦,就要正视人生的现实。众生都是避苦而趋乐的,但我们能否找到一种快乐,无论何时享受都是快乐的?无论享受多久都是快乐的?倘能具备这些特点,才是本质性的快乐。事实上,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快乐。因为世间所有快乐都是建立在某种前提下,且享受到一定程度就会转为痛苦。反之,痛苦却是具有本质性的,若不加以缓解,我们时时都会生活在痛苦中。 如果不吃饭,就会饱尝饥饿之苦。在这种痛苦被缓解之前,始终都是苦的,而且会越来越苦,直到生命结束。此时,吃饭就会成为快乐,因为它使饥饿得到缓解。可见,快乐不过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当身心产生任何一种需求,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在它被满足前,痛苦会持续存在。而且,这些痛苦不是一次满足就能彻底解决的。因为我们的身心会源源不断地产生需求,制造痛苦,这就是“有漏皆苦”的本义。
五
这种认知,是我们发起出离心并寻求解脱的重要基础。说到解脱,也有不少人会感到恐慌:“现在的种种幸福,是否会随解脱而消失?”这就需要了解,解脱究竟是什么?《道次第》中,宗大师明确告诉我们:能解脱的是什么?所解脱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解脱?如何获得解脱? 佛教所说的解脱,就是解脱生死,解脱轮回。而生死和轮回的根源,又在于我们的惑和业。业,是由心念及言行造作的种子。惑,则是无明和烦恼,其中有见惑和思惑之分。见惑,指无明形成的种种错误认识,如身见、边见、邪见等错误观念。一旦见道,这些迷惑将被彻底瓦解。此外,还有很多错误认识产生的烦恼,也就是思惑。这就需要在见道后不断作空性观修,在观修过程中,将心灵尘垢逐步去除。当所有心垢被清空,就能成就解脱,证得圣果。 所以,解脱不是解脱外在的什么,不是放弃所有走入山林,这只是抵达解脱的方式之一。当然,放弃是一种容易见效的重要手段,但终究还只是助缘,关键是在于心行调整。如果内心惑业尚未去除,即使住到月球上,一样会烦恼,一样会痛苦。反之,若能断除惑业,当下就是净土,就是现法乐住。
六
当我们看清生命真相,就会知道活着究竟是为什么,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否则,就会因迷惑而形成种种错误的知见、观念和想法,并由此产生烦恼。因为观念制造心态,当观念出现问题,心态自然也会存在问题。 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事情,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论什么方式,归纳起来,无非是正确和错误两种。所谓正确,就是和事实真相相符;所谓错误,就是和事实不符,是盲目而充满情绪的处理方式。以正见如实观照,就会透彻事物真相,从而发展出智慧。反之,则会引发诸多烦恼。所以,认知心理学也是通过对认知的调整来治疗心理疾病。因为这些疾病的根源就在于错误观念,及由此产生的错误想法。 唯识学中,将这种错误想法称为遍计所执,即出于妄情而对一切现象产生妄执。世间任何一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因待缘而起,属于依他起。当我们面对这个依他起的现象时,往往会把固有的错误观念投射其上,从而产生错误设定。唯识学经常举的例子就是:黑夜中把绳子误以为蛇,吓得魂飞魄散。再如我们所熟悉的“杯弓蛇影”,也是同样的例子。其实,凡夫的整个认识都存在这一问题,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在观察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被自身经验和观念处理过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我们想要解脱,首先要摆脱这种错误观念的束缚。怎样才能摆脱?这就必须发展出如实见。所以在今后的学修中,还要将重点落实到对正见的掌握,以及将正见转化成止观的禅修上。整个佛法的学习,无非就是学解脱、学慈悲。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最终都是帮助我们完成这两大任务。其中,又以解脱为本,因为慈悲就是解脱的延伸和圆满。当我们获得解脱之后,看到无量众生还在饱受痛苦,发愿解救他们,把自己获得的解脱经验告诉他们,就是菩提心,就是慈悲的修行。在具备解脱能力之前,这种慈悲都是不圆满的。 佛教所说的涅槃,也不是指死后的境界,而是一种息灭。在我们内心,有贪的火,嗔的火,痴的火。这些无明之火不断燃烧,在我们的相续中形成一种强大串习,进而导致种种烦恼。当烦恼现前,心就会陷入其中,面对的是烦恼,感受的也是烦恼。我们看待任何人,任何事,都是这种烦恼的投射,使生命在躁动不安的状态中不断制造轮回。 涅槃,就是对烦恼的彻底止息,对轮回的彻底止息。那我们又是靠什么力量去止息呢?就是靠空性慧,空性观修。而空性所呈现的,就是一种寂静、喜悦、祥和。这种寂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一种内在力量,这种力量是安静而强大的,会源源不断地散发出喜悦,也就是解脱之乐,涅槃之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