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4)

唐代道宣撰述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说,“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七九条也。若就通相,亦有缦僧伽梨。”又说“若缦衣者,十诵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是缦僧伽梨受持。”这里也明确讲到有僧伽

唐代道宣撰述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说,“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七九条也。若就通相,亦有缦僧伽梨。”又说“若缦衣者,十诵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是缦僧伽梨受持。”这里也明确讲到有僧伽梨缦衣,更说缦衣者,僧伽梨缦衣。又说,“彼律受戒前教言:我某甲,此衣僧伽梨若干条受,若割截若未割截是衣持,三说乃至安陀会亦尔(此未割者是缦衣也)”说到,僧伽梨衣有割截和无割截,乃至郁多罗僧、安陀会亦尔,亦有割截和无割截。括符中更注明:未割截的衣称缦衣。道宣法师也引《十诵律》说有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三种缦衣。此缦衣是比丘众受持。说明缦衣原是僧服。

在北宋释道诚所集的《释氏要览》卷上,我们看到了有关缦衣的解说:“缦衣,梵音钵咤,唐言缦条。即是一幅氎量以,三衣等,但无田相者是(西国氎幅只阔故)。自佛法至汉,涉一百八十七年,凡出家者,未识割截法只着此衣。贴相此法自缦条起也。十诵律云:比丘居山野,许着缦条衣,不许着入聚落。应于衣上,贴作田相。又云:比丘贫少衣,不能割截应于衣上安贴。若五七九条,若过十五条等。”依据上说,有比丘贫寒穿不起割截衣,只好穿未割截衣。如果需要穿未割截衣时,则往未割截衣上安贴五七九条等,而成“割截衣”。比丘住山野,穿未割截的缦条衣,入村落则要穿割截衣。佛法传到中国之初,中国出家人也穿缦条衣,不知道有割截法的袈裟。

从这里我们得知,缦衣,音译钵咤,指未经过割截、无田相的袈裟,也称缦条、缦条衣、礼忏衣。衣的大小与割截的三衣袈裟相等。缦衣,原是僧衣的一种,后来,才成为专属于沙弥众及菩萨戒在家众的戒衣,现在受五戒在家众也穿。但是,有个规定,就是五戒菩萨戒在家众只有在诵经礼佛求忏法会时才穿缦衣,平常不穿。

今天,我稍微观察,更发现有四种不同规格的缦衣。一种是五块布制成;一种是三块布制成;一种是一大块布制成,还有一种是两块布制成。缦衣制作规格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六、最后的说法

《优婆塞戒经》说,优婆塞受戒已,不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得失意罪。《瑜伽戒本》中说,菩萨“为众生故,应蓄积憍奢耶衣、诸坐卧具”。《梵网经》说,菩萨常用三衣、钵、坐具等十八种物,诵戒时“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大方等陀罗尼经》说,辞家出时尚未剃发,“具于三衣”,等等。在以前,受菩萨戒者拥用三衣,甚至披搭三衣,还使用十八物。民国时,可能还有受五戒受菩萨戒在家众披挂五衣或七衣。所以,印光法师说:“受五戒者,应搭缦衣,系五直条,不是一长一短之五条。今则一长一短之五条,二长一短之七条,每每乱搭,实为僣越。”弘一大师也说:“今人受五戒已,辄尔披五条衣,手持坐具,坏滥制仪,获罪叵测。”

如今,僧人的袈裟样式在不同语系佛教中不一样,就是同一语系佛教的僧人的袈裟也差别很大。日本僧人搭的二十五条衣是一个“小方块”,平常放在西装口袋里,遇到法会时才挂在脖子上,表示袈裟披身。今日,汉传僧人所披的“五衣”“七衣”“大衣”的款式也不是原始僧人的袈裟的模样。袈裟的布料、颜色、用途等,都已发生重大变化,已是历史地域演变发展的产物。袈裟,原是僧人的常服,现在,汉传佛教僧人平常并不穿,只有到了诵经礼佛法会时才穿,成了礼服。缦衣,原是袈裟的一种,后来成了在家菩萨戒的戒衣,尔后受五戒者也披搭。这些也都是佛教发展的结果。

受三归成为正式三宝弟子,受五戒成为优婆塞优婆夷。如果说受五戒要授以某些信物作为象征性的话,那么授“戒衣”当然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受五戒授戒衣,给予象征,予以策勉,激发修行,有特别意义。某师在尚未征得教界大众意见之前,授予受五戒者缦衣,以至今日大有约定俗成,已成定局。

现在,汉传佛教中国教界比丘众披三衣,在家菩萨戒披缦衣不披三衣,在教界已有共识。至于受五戒可不可以披缦衣?以及缦衣的颜色质料样式等问题,仍有待教界讨论以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