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与业的不同作用(2)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物质可以分为可燃,不可燃,自燃三种,比如柴火,需要火种引燃就可以烧,需要别人的帮助,才会有这种生命力,才会有这种热情;还有一种是永远也烧不了的,比如石头,顽固不化,你再怎么烧也烧不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物质可以分为可燃,不可燃,自燃三种,比如柴火,需要火种引燃就可以烧,需要别人的帮助,才会有这种生命力,才会有这种热情;还有一种是永远也烧不了的,比如石头,顽固不化,你再怎么烧也烧不着;还有一种,自己有这种力量,只要开关一开,告诉你方法,你自己一发心,这种热情、力量、智慧、觉悟就会出现。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是有自燃的能力。自己燃烧自己的能力,就是自觉;需要靠别人来燃烧,点燃,就是他觉;还有一种,你再怎么烧都烧不起来,是不觉。

一个寺庙,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家庭,总是希望一个人有能力、有热情,一个人去善待别人。这种人就是非常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内在有这种能量,这种善心,这种强大善法的力量,才会有热情。我们现在这种力量比较弱,怎么办呢?就是不断到寺庙来充电,来增强我们自己生命当中的热量,让自己升温,让热度不断升温。这样,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才有办法去观照。

让内心产生趣向佛果的力量

业,不是说用数量能够计算的;也不可以说体积有多大。它是一种力量,是善的是恶的,能够引发我们成圣成贤,或者升天、做人,或者下三恶道的推动力。善业,无漏清净业,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光明、快乐,如果是恶业,就会引发我们的痛苦,引发我们的烦躁,引发我们种种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潜在会有这种力量。

色界、无色界众生是不动业,三恶道的众生是非福业,欲界的众生是福业。不动业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它虽然是善业,但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修行,恰恰注重的是动业,而不是不动业。动业,就是我们业的力量在我们的身心里,潜在的力量。这种潜在的力量,需要我们不断去培养、努力、积聚。积聚内在的福德、智慧、慈悲、喜心、舍心,六度万行,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我们成佛的资粮。这种资粮够了,力量够了,慢慢就会聚沙成塔,慢慢就会百川归流。所有的河流、池塘,水都流到大海,就是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所以在寺庙为什么每天要回向,就是让自己点点滴滴的善法能够汇归大海,成为成佛的资粮。

修行不是跟佛菩萨做交易,你说我念多少经会怎么样,磕多少头会怎么样,念多少遍咒会怎么样,那都完全搞错了。业是没有数量、体积的,就是你内心当中,能不能形成这种力量,趋向圣贤、趋向佛果的力量,他是从这方面来培养的。

祈求的原理

我们不容易培养,就是因为没这种环境,或者说环境不理想,所以要培养这种持续善法的等流就不太容易。你到寺庙里来,助人为乐、自利利他,大家做得都很自然,互相关心、帮助就很自然。你换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当中,大家都是在竞争,你去帮助别人,别人会认为你这个人很怪异,都是有可能的事情。这种环境本身就不是修行的环境,你看到别人都那样,心就不容易发起来。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修行需要一种修行的环境,寺庙就是一种修行的环境。这种修行的环境是多少人共同营造出来的,才会有这种环境。

我们营造出这样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环境对我们就有帮助,就有加持力,这种加持的力量,就是我们自己对佛菩萨,对圣贤,有希求心,因为你有希求的心,希望得到,这样我们内在觉悟的大门就会打开,就会启发我们内在的善根。每个人都有善根,内在善根——善法的根启发起来,那么善法有根,就容易成长、壮大,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去实践就更加容易。如果不明白,那我们祈求,可能时间长了,会成为一句口号。所谓一句口号,就是你喊了这句口号是不用心,这种作用的力量就弱了,就是脱口而出,不是发自于内心,不是从心里头发出来的,这里面就有差别了。

不是说听了很多道理(就)能够让自己善良起来,明白道理不等于能够做得到。懂得道理,要做得到才是真正懂道理,如果我们懂得了道理做不到,那么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们懂了道理,无论是世间的道理还是出世间的道理,能够真正去落实才是关键的。所以修行就是实践,实践佛法。实践佛法要通过自己的身语意来实现,通过身语意来造作,就会有很多实践出来的成果、成品,实践出来的一些现象和状态。例如大家在这里念经、参加法会等等,这也是实践出来的结果。

因为要去实践、要去落实,所以我们就需要做一个很好的规划,整个流程怎么设计、安排,需要去考虑很细致,很周密,然后还要有人来付出,有下面做具体工作的义工,要有人来指挥、来调度、来观照,有什么问题,及时调整,这些都是我们发菩提心的具体的体现。做任何一件事情,它的发心很重要,也就是说它的动机很重要,动机就能决定结果的性质。动机就是你种的因,你种了什么最后就会收成什么。

拔除内心烦恼的杂草

发心发好了,整个过程就变得很重要,整个过程我们不能起烦恼。我们做事的过程当中,办法会也好,平时的护持也好,刚刚开始发心是正确的,但在这个过程当中起了烦恼,就是发心的力量断了,善法的力量断了;那么起了烦恼又引发内在的其他的业种,业的力量,其他的种子的力量又起现行。就犹如说这块田地本来很好,让你来耕种,你耕种的过程中起了烦恼,又种下一些其他的草,其他与农作物无关的东西也种在地里面去,你种多了,地里面草就比粮食还多了,那是很有可能的。为什么有人到了庙里面,时间一长了,没有动力了,心发不起来了,问题成堆了,就说明说内心的草比内心的庄稼多。所以先要把内心的草去掉,最后才会有庄稼、有资粮。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