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世间禅与出世间禅(5)

在禅修过程当中,有人感受到乐、有人住于无念、有人住于空,这三种觉受中,空的感觉是比较好的。但这种“空”,只是一无所有、豁然空虚的状态,并非是对诸法显现的当下,没有丝毫实有本性的认识。安住在世间禅中,

 

  在禅修过程当中,有人感受到乐、有人住于无念、有人住于空,这三种觉受中,空的感觉是比较好的。但这种“空”,只是一无所有、豁然空虚的状态,并非是对诸法显现的当下,没有丝毫实有本性的认识。安住在世间禅中,最高可以达到四禅八定乃至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却不能从三界中解脱。

 

  要从世间禅进入真正的出世间禅,仅仅“义分别禅定”的“单空”是不够的,还要达到缘真如本体的禅定,就是远离空与不空,认识心的无缘赤裸的本性。这种境界,在禅宗中叫明心见性;在密法中,称为认识觉性。

 

  大圆满密法中讲到光的明点,其实,人的心有一种自然的光,这种心的自然智慧的光明,会呈现在心外。在虚空的映衬下,可以在空中看见这种光。密宗的托嘎修法就是观清净、透彻的蓝天。以顿超的方式见到了然、明然的心地境界。当然,刚开始时什么也看不到;但慢慢地就可以看见一些佛像。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与佛陀无二无别。

 

  除了利根者以外,三言两语是不会明白的。利根者依靠《六祖坛经》、《金刚经》、大圆满直指心性等任何一法,都能幡然开悟。从此,他的言行举止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说实话,你们离这些窍诀还相差很远。这样的修法,要在学习佛法十几年并完成加行后才可以传。像主持人刚才说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在没有弄懂它的义理和窍诀前,自己不能盲修瞎练,否则不仅无功而返,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症状。

 

  在藏传佛教中,禅修分了五个阶段:刚开始时心如飞瀑,一刹那都不能安住;而后就像山谷中湍急的流水,流速已经减缓。这时心安住的时间很短;之后就像江河一样,只有到了岸边,才发现它川流不息。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还有一些分别念;第四阶段犹如大海,远看风平浪静,近看还有细微的动摇;最后如须弥山王不为狂风所动。这时心不管专注何方,都能随心所欲。

 

  对大学生来讲,修世间道教的禅,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禅或世间一般明、乐、无念的禅都可以,但是,要进入真正的禅,就要修出世间禅。这时,发心是最重要的。

 

  比如声闻乘希望从三界轮回中解脱。发心后安住下来,按照四念处,观修身体、感受,意识和法。贪心严重就修白骨观;嗔恨心严重修慈悲观;《阿含经》中宣说以五种所缘的方式来修。最后证悟人无我,获得声闻果位。如果是大乘禅修,目的不是为了身体健康,消灭烦恼,获得解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在座的人如果要参禅,你的意乐和发心是什么?是想自己快乐呢?还是让天边无际的众生快乐?如果是后者,先皈依、发心,再参禅。

 

  大乘三十七道品的一些修法,与声闻乘一些内容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以法无我摄持,后者以人无我摄持。以空性摄持的禅定,叫止观双运。止,是寂止的止;观,是观修的观,是对诸法本体空性的证悟。禅定不仅仅是心安住下来,还有证悟空性的境界,而后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后部分,讲的就是止观。因为非常深奥,宗大师写着写着,心想:“即使写下去,也不会有人懂的,还是不写吧。”他搁笔后,文殊菩萨亲自现身,对宗大师说:“你还是写下去吧,肯定会有人懂的。”很多大德在传法时,看到众生根基低劣,与深法不相应,所以不愿传深法,只讲一些粗浅的法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