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吉仁登仁波切:转换无明(2)

再回到慈悲上。一般的凡夫认为自己为人很好啊,对朋友、对亲戚都很好啊,这应该算是慈悲了吧。只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三方面发的慈悲不是大慈大悲,只能算是很小的、自私的慈悲,这三方面的慈悲给你带来的结果并不一

 

再回到慈悲上。一般的凡夫认为自己为人很好啊,对朋友、对亲戚都很好啊,这应该算是慈悲了吧。只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三方面发的慈悲不是大慈大悲,只能算是很小的、自私的慈悲,这三方面的慈悲给你带来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幸福的,有可能是很多烦恼,我们要把它放大,放大到不只是一个民族,也不只是一个国家。佛教谈的慈悲,是对一切众生,是六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众生。有人会问,一切的众生都需要我们发慈悲吗?我们可以先观察自己需不需要慈悲。打个比方,我今天心情不好,或者我今天很冷,或者我今天病了,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无私地关心你,给你发出慈悲,你的心里会有多么温暖,心情有多么好啊。既然我需要,那肯定每个人都需要。不管男女老少,没有人不想追求快乐和幸福,没有人愿意自己痛苦和烦恼。既然人类是这样,其他的动物、畜牲也是一样的,小到蚂蚁,大到大象,也都在为追求它们的幸福和快乐而奋斗着。然而在奋斗的过程中会造下很多业力,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佛法教我们要以大慈大爱大包容来追求究竟的快乐。大家想一想,一个稍微有能力的人,为个人奋斗而得到了一些结果,和为众生奋斗而得到一些结果相比,内心的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获得后一种结果时自己的心灵可以感受得到一些解脱,这才是真正的修行。没有哪样物质可以解决烦恼问题,虽然我们创造了很多东西,就像是互联网和手机,也并没有解决什么烦恼,反而增加更多的烦恼。

 

作为一个凡夫没有能力做一个伟大的圣人,要学会满足,珍惜每一天。从生到死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也不会获得解脱。现在有些人,有很多美好的愿望,要为实现这些愿望去奋斗,这是可以的,不过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欲望是无限的,你永远达不到欲望的尽头,要做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在追求的过程中,试着做一个有慈悲有智慧的人,有利于自己的同时不伤害到别人,学会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但不要“珍惜”造业的生活方式。没有修养的人、没有信仰的人觉得喝酒很好,吃山珍海味也不怕造下很多杀业,甚至有人吸白粉,他们认为这是快乐。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分析应该珍惜什么,回避什么。我们没有那么坚定,也没有修得很好,我们更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时时刻刻去闻思,时时刻刻去忏悔。即使你修得比原来更好,也还是要时时刻刻提醒、时时刻刻忏悔,防止犯很多罪业。在我们的身边和自己的体内,都有贪嗔痴三毒,身边的环境对我们影响很大,一不小心就陷在里面了。所以每时每刻都要提醒自己,每时每刻都要反省,每时每刻都要观察自性。

 

曾经有些人问过某某人是不是很了不起,前世是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活佛,而他今生为什么会做出一些令人不解的事。我想,他前世是一个很不错的修行人,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转世灵童,但今生,他所投生转世的这个环境还在六道里,只不过是上三道中的人道,既然在人道中,作为一个有肉体的人,免不了会有一些自私和贪念,这是自身带来的。再加上外界的干扰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诱惑,如果在原本很好的东西里不往上增加,不去修行,或者修行不深入、不专心,慢慢慢慢就会发生变化。正如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很深很渊博,但是现在也在一年比一年恶化,外来的文化,包括一些词语、一些语言都在侵略我们,外界的干扰太强了。所以我们每天去反省、去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修行者,不论是居士、出家人、大活佛,都必须要这样,一天不修就会恶化一天,居士、出家人、高僧大德都不能例外。

 

即使我们拥有再高的文化和再多的时间去修行,跟随一个善知识仍然非常重要。我们一天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烦恼的事情,有时很无知,不是看几本书修起来就可以解脱开悟的,对于绝大部分末法时代的众生都很难很难。这样就需要一个善知识来带领我们。善知识就是不偏离正法的人,本师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法门就是正法。而且以现在末法时代来说,这位善知识相对来说他比较慈悲,而且有一种无我利他的精神,有菩提心。有他们来带领,给我们讲佛法的真理,即使他只是在我们身边监督我们的修行,相对来说也要好很多,我们也确实需要一个善知识来指点,随时随地来提醒自己。这样的善知识我们很需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