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4浅释菩提心

浅释菩提心—一 海涛 辑 1.发菩提心之基础(或所依),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具足大乘种性。二、皈依三宝。 三、得七众中任何一种别解脱戒。 2.菩提心的体性是:為了利益众生而志取圆满菩提

浅释菩提心—一            海涛  辑

1.发菩提心之基础(或所依),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具足大乘种性。二、皈依三宝。
三、得七众中任何一种别解脱戒。

2.菩提心的体性是:為了利益众生而志取圆满菩提。如《现观庄严论》云:「发心為利他,志取大菩提。」

3.发菩提心则有两种差别:一是胜义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

4.如《解深密经》中所云:胜义菩提心的性质是空性和悲心的结晶,是空朗、不动、离一切边际和戏论的。初地或欢喜地以上的菩萨才具有胜义菩提心。《庄严经论释》中说:「生起胜义菩提心是指第一欢喜地而言的。」

5.世俗菩提心若加以甄别则有二种不同:一是愿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根据文殊——龙树——寂天这一派的说法:愿菩提心就好像是「意欲去行路」一般,对圆满佛位生起了「意欲获得」的愿求;行菩提心则像是「真正地在路上行走」,对成佛的行為已经实际地在践行了。这是入菩萨行论中所揭示的。

6.从圣弥勒——无著大师——尊者金州这一派的说法来讲,愿菩提心是一个立下的誓愿:「誓愿為利益一切众生故,自己必定要获取圆满之佛果。」行菩提心亦是一种誓愿:「誓愿学习和实践那成佛之因——六种波罗蜜多。」

7.世俗菩提心的性质是由於慈悲心的激发,而立誓要度尽一切众生出离轮迴。胜义菩提心是由法性的缘故而获得,世俗菩提心则是由於受领正法,和假借表相而產生的。

8.发菩提心的目标是志取菩提和救度众生。如《菩萨地论》中所说:志取菩提的意思是说要去寻获那大乘之智慧。

9.救度众生的意思是说,只要是有虚空的地方,就有众生;有众生的地方就有烦恼;有烦恼的地方就有痛苦。為了解除这些众生的痛苦,所以才发菩提心。

10.十九世纪的大成就者巴楚仁波切说:「有菩提心是最殊胜的,没有菩提心的话,就失去了方便。」

浅释菩提心—二            海涛  辑

1.从道地的观点来讲,发菩提心其差别有四:
一、由信乐之啟发而发菩提心:此指具足信乐之初机资粮道和加行道之发心。
二、由具足殊胜之证悟而发菩提心:此指从初地到十地之发心。
三、由趋入成熟之觉地而发菩提心:此指八、九、十等三地之发心。
四、由净除一切诸障而发菩提心:此指佛地之菩提心。

2.发菩提心之因,《十法经》中说:「发菩提心之原因有四:
一、见发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
二、对如来发生诚挚的信心而发心,
三、看见众生的痛苦而发心,
四、因善知识之导化而发心。」

3.《菩萨地论》中,亦说有发菩提心之四因:
一、因為具足圆满菩萨种性的缘故,而发起菩提心。
二、因為佛陀、菩萨及善知识之摄受而发起菩提心。
三、因為看见众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发菩提心。
四、於远劫之轮迴苦痛及菩萨之种种无间难行苦行,心无怯弱,勇志无畏,因而发菩提心。

4.一般只依靠善友等外力而发菩提心者,其菩提心并不能真正的坚固;从佛种性等内因之成熟而激发之菩提心,才是坚固的。

5.胜义菩提心可以由三种不同之因缘而生起:
一、由听闻佛典而开发菩提心,二、由修习定慧而开发菩提心,
三、由现量证悟而开发菩提心。

6.要生起菩提心的开始依止是悲心。就好像是母亲爱自己的独生子女,所生起的种种照顾之心一样,是不由自主就生起的悲心,我们也要以这种方式对一切众生生起无量悲心。

7.只有当内心真正发起菩提心的时候,才会很自然地去帮助别人,就像母亲要帮助子女一样,完全没有顾到自己。如果一旦对轮迴还有贪著的心念,也就没法真正得到出离的佛果。佛教的悲心不仅是希望众生脱离痛苦,更希望众生能得到佛果。
 
浅释菩提心—三            海涛  辑

1.发菩提心之功德,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分:

一、愿菩提心之功德有八:
(1)趋入大乘:一个人如果不发起菩提心,那麼他即使有圆满的行持,也不能算是趋入了大乘。
(2)成就一切菩萨学处之法器:发菩提心者,菩萨学处之依仗。
(3)彻断一切罪业之根:菩提心是对治一切恶法之良药,能速疾毁灭一切恶业,能灭尽一切违反佛法之事。
(4)种植无上菩提之根本因:发菩提心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
(5)获取无量功德:菩提心功德,若具色相者,遍十方虚空,亦难容受之。
(6)令一切诸佛欢喜:菩提心功德,无边无际故。
(7)一切众生皆得蒙益:菩提心能成就一切世间利益,堪為诸殊胜业作益,作依作根。
(8)速疾证得无上佛位:发了菩提心之后,就不会堕入二边,因此能速疾成就佛道。

二、行菩提心之功德:略说有十种,除了上述愿菩提心之八种功德外,再加上成就不断之自利和利他相续合為十种。

2.行菩提心生起后,就会与以前大不相同。於一切时,连同睡眠和昏迷状态时,甚至放逸时,自己的福德都会不断地加强和增长。《入菩萨行论》云:「发菩提心已,睡眠放逸时,功德亦不断,其量等虚空。」

3.发起行菩提心后,就能成就种种利他之事,除灭众生各种疾苦,成就各种安乐,烦恼也能逐渐克服断除。《入菩萨行论》云:「於诸失乐者,皆令得安乐,受诸苦恼者,除彼一切若,彼烦恼无明,皆令得请净,如是善功德,谁能相比拟?如是善知识,何处得寻觅?如是大福德,何处能获得?」

4.菩提心的功德是超越数量的,因為从发菩提心起直至成佛,其间会產生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是超数量、超界限的。
 
浅释菩提心—四            海涛  辑

1.捨弃菩提心的过失,略说有三:
一、因罪业故而堕恶趣: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誓愿而不能实行,就等於是欺骗众生,其罪报就可能堕入恶趣。《入菩萨行论》云:「若发誓愿心,不能实行之,则為欺众生,云何度有情?」
二、因罪业故破坏利他之事业:因為造罪的缘故,就不能成就利他之事。颂曰:「若行如是业,必难利众生。」
三、因罪业故长远地耽误了成佛的大业:因罪业耽误成佛大业,难以趋证菩萨之道地。颂曰:「堕入恶趣之罪力,发菩提心之善力,二者相杂相消长,能令行者长流转,倍用极长之时间,始得趋正诸道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