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生命感悟(2)

生命感悟之三 佛陀静默庄严地禅坐着,天空在他的四周上方,好像告诉我们:禅坐时心要像天空一样开放,但要稳如泰山。天空就是我们的绝对的本性,没有边界,无拘无束;地就是我们的相对的现实生活,我们的相对心和凡

  
生命感悟之三
 
佛陀静默庄严地禅坐着,天空在他的四周上方,好像告诉我们:禅坐时心要像天空一样开放,但要稳如泰山。天空就是我们的绝对的本性,没有边界,无拘无束;地就是我们的相对的现实生活,我们的相对心和凡夫心。

  青山绿水,无非法身。

  看云去雁来,心之洒脱,却不曾温婉和回味。

  生命对我们来说,有时似一丝微风或者一缕轻烟,所以聪明人们是否应该还像以前一样的执著是非呢?

  当我们端坐悬崖凝望蓝色海面,心便会像平镜一样宁静。

  只要是诚实看待生命的人,就会发现自己老是活在一种不安幽暗未明的模糊状态。我们的心总是在清楚与迷惑之间游荡,如果我们一直在困惑之中,至少这也是某种清楚。让我们真正感到不解的是,虽然我们常觉得迷惑,有时候却十分清楚呢!

  这种持续的不确定感,让人丧气和绝望;但如果你能观照,你会发现它的本质会产生间隔,若你能看见且把握住,它就提供了转化的绝佳时机。

  心性是生与死的基础,

  就像天空把整个宇宙拥抱在胸怀。
 

  有时我们会短暂瞥见心性。一首美妙的乐曲、大自然的静谧安详或日常生活的点滴,都是启发的契机,当我们看着雪花慢慢飘落,或旭日升上山头,洒落一室的光芒,都可能瞥见自性闪现。每个人都曾拥有这样光明、宁静、喜悦的时刻,且奇妙得令人流连不已。

  当我们常常观照自己的心性时,一切的外物便会成为我们的参照物和增上缘。比如我们观察万事无常,心性本空时,春花秋月,雁去去飘,都呈现一切无常之状态,最重要是不是我们愿意不愿意去参悟,去修行,去检查我们这颗如猿如马的不停的心,只要愿意去解脱,去过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一切都是我们的正顺解脱的增上缘,而不是去寻找另一个不必要的东西。

  我想有时我们对这种心性乍现实在是一知半解,但现代文明却没有提供我们理解它的基础和架构。更糟的是,现代文明非但不鼓励我们更深入了解,找出根源所在,反而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扼杀了我们的探寻。而就算我们把这体验与他人分享,也没有人会严肃对待。因此我们忽略了这些可能是生命最具启发的契机。这或许是现代文明最黑暗最纷乱的一面——对“我们到底是谁”的无知和压抑。

  极度的时尚使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横流的物欲使我们心意识变得不堪一击!

  了知万物就如:

  缥缈幻影,浮云城堡;

  如梦,如魂,

  可见却无实体存在。

  了知万物就如:

  朗空明月照映清湖,

  而却未存在湖中。

  了知万物就如:

  音乐、声响或哭泣的回音,

  但回音中却无旋律回绕。

  了知万物就如:

  魔术师的幻术,

  变出马、牛、车子等东西,

  其中却空无一有。

  ——佛陀如是说。

  万物本质皆为虚幻短暂,

  有分别心的人,如舔刀锋之蜜!

  以苦为乐。 

  坚持万物实有的人,

  多么可悲啊!

  精神之友们,

  往内观照吧!

   

生命感悟之四
 
万事虽如梦幻泡影,也要善尽其事。不管善或恶,接受或拒绝,你只要开怀大笑!

  不要抱怨周围的人,对你不关心;不要愤懑如水的天,对你不公平。就如我前面说过的,惟其悲天,才不怨天;惟其悯人,才不尤人。因果是最公平的,对每个人来说;当有人对你无理取闹时,你不必计较,不计悔恨,记住因果是公平的,不会偏袒那一个人。佛陀给我们启示因果通三世之真理,不要以凡夫之有漏知见来测微妙的三世因果,怀疑宇宙之永恒法则,否则只能庸人自扰之,遭其烦恼和罪恶。

  万事都要通过一番努力才能尽其所果,中国有句古话叫,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就像作家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才能下笔如行云流水;不管是大器晚成,还是厚积薄发,都要经过读万卷书,不可能有不读书的天才!伤仲永的故事虽然可以一笑而过,说他父亲愚不可及也罢,还是叹其他江郎才尽也好,但我们要深思,成就伟业是离不天后天的勤奋和努力。

  舞者也要经过长久耐心苦练,才能舞出曼妙的舞姿,自然的轻灵。邰丽华的美轮美奂的艺术千手观音是她日日夜夜用血与泪之平凡之手换来的!

  所以,当你明了禅坐的效用之后,就要用尽全部生命去修习,这需要付出极大的毅力、热情、智慧和训练。

  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大家都耳熟能详吧!在佛陀住世的时代,有个年老的女乞丐,名叫“倚赖喜悦”。她常看见国王、王子和人们供养佛陀和他的弟子,她衷心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那样供养。但她乞讨到的油只能点燃一小盏灯。不过,她还是把这盏灯点燃,放在佛前并祈愿:“除了这盏小灯,我没有什么可供养,但我希望经由这供养,将来能够得到智慧之灯。希望我能解除众生的黑暗无明,净化他们的业障,引导他们觉悟。”

  当晚,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前来收集灯时,发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只剩下那名老妇人所供养的灯,一直烧到天明。他觉得白天不需要点灯,就想把它吹熄,但无论他怎么吹都吹不熄灭。

  佛陀始终在旁边观看,就说:“目犍连,你是不是想把那盏灯熄灭?这是不可能的,你甚至无法搬动它,更别说熄灭它了。就算你把所有的海水都浇在灯上,它还是不会熄灭;所有的山川和湖泊都熄灭不了它。为什么呢?因为这盏灯是以无比的恭敬心和清净心所供养的,这个出发点使它产生无量的功德。”

  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时,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是感动还是敬畏?

  心是万法之根源!

  佛法是常用这样一个偈子来解释我们的心:

  三点似星相

  横沟如月斜

  披毛从此出

  成佛亦由它

  再讲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说一个美丽的女子,出嫁时很贫穷,但她常常去寺里用自己平时不舍得买胭脂和衣服的钱来供养佛陀,无比虔诚,无比恭敬!后来她嫁了当地的富翁,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布佛斋僧,以前是零碎的硬币,而今是白花花的银子,像水往寺院里倒!她拜完后,问老主持,我以前的功德大,还是现在的功德大呢?老主持说,妇人以前的功德大!妇人纳闷,问,为什么?妇人以前是一颗清净无所求的心,而现在是贡高我慢之攀比之心,所以以前是无漏之功德,而现在是有漏之福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