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净土往生释疑(释仁山)(5)

这段开示中,大师明确指出大经所说的三辈,“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再看大师在《一函遍复》中的一段开示: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

  这段开示中,大师明确指出大经所说的三辈,“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再看大师在《一函遍复》中的一段开示: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大师是将断恶修善与念佛往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再说明念佛之人若欲往生,必须于现在生中断恶修善,方能得到真实利益,方能随愿往生。如大师在《文钞》续编中说:“善人念佛,方能得念佛之真实利益。如基址巩固,万丈高楼,自可随意建造矣!”

  五、往生需要临终正念吗

  首先,依《阿弥陀经》所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明确指出,往生净土者,临终是必须具足正念的。只不过这个正念的产生,即有自身修持的成分,也有弥陀愿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的成分。虽然如此,毕竟还是要具足正念的。

  其次,依《观无量寿经》,“九品之内皆言,临终正念即得往生。”(《安乐集》卷二)。乃至下下品往生,佛言: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在疏中解释说:“明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此中亦无不须正念,或者所谓任何情况都可往生的迹象。
  为什么会有“往生不必正念”或“正念不是往生的标准”之类的说法呢?持此说者向来以汉、吴两译的《无量寿经》中疑城胎生为据,今依吴译本卷下第三辈往生的经文为例,加以分析。经文:

  当断爱欲,无所贪慕。得经疾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法者,当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命终即往生阿弥陀佛国,可得尊敬,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以后,若复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令其人,于卧止梦中,见阿弥陀佛土。心中大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诸善,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但念是,口不能复言,即自悔过。悔过者差减少悔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即生阿弥陀佛国。不能得前至,便道见二千里七宝城中,心独欢喜,便止其中。亦复于七宝浴池莲华中化生,即自然受身长大。其城亦复如前城法,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亦复于城中,五百岁竟乃得出,至阿弥陀佛所。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智慧不明。

  此段文中,先述其人所修前因,如断除爱欲,无所贪慕,得经疾(快速)慈心精进。进而要断除瞋怒,斋戒清净,以此用心,“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具足如此殊胜因行者,方得寿终之后往生彼国。假如此人“作是以后,若复中悔,心意狐疑”,那么所修的胜因不会因此而唐捐的。于临终前,弥陀以慈悲愿力作增上缘,在其睡梦之中加持其人,使其亲见净土胜境(弥陀愿力为增上缘,以方便力令生正念,而非在失正念的情况下带其往生。) 其人见是以后,心大欢喜,深生忏悔,念生净土,如此亦得往生,只是生在边城疑城。这里的“心中大欢喜,悔不知益作诸善、其人但念是”等,既是对以前的“悔、疑”的彻底反省,也恰好说明正念得以现前了。否则怎会知错,又怎会知佛来迎呢?这与玄奘大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所说的临命终时,“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的开示是完全相应的,只能是更加证明临终正念的重要性,而绝无不须正念之意。当然,这两处经文都是彰显弥陀愿力加持,“令心不乱”这正是净土法门所说的佛力接引的殊胜之处。但无论如何,念佛者临终时是乘正念而往生的,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

  然而,在《大智度论》第十八卷中,摩诃男与世尊有这样一段对话:
  如摩诃男释王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人众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斗人时,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我今若死,当生何处?佛告摩语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

  世尊在此处答复摩语男的问题,就是常说的“强者先牵,重处偏堕”。如念佛人,平常如果能做到全身靠倒,心向西方,则此念最强。忽然命终,由其平常正念业习强的缘故,绝不至堕于恶道,“必至善处”,“必得利益上生天上”。虽然如此,未言及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说必至善处。而且,这只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论及其人临终心念的具体情况。假如此人,临终忽起恶念呢?不妨来看《大智度论》卷二十四中引用《分别业经》的一段经文:

  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阿难言:是事云何?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世恶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

  这里说得很明白,“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当然,“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这正说明临终的心念足以决定一个人的去处,这也正是历代祖师为何反复说明临终要保持正念的真正原因。然而,有人会认为这样不公平,为什么一生辛苦,只是最后起了一个恶念,就要堕落呢?其实,这就如同足球场上的比场一样,全场的辛苦奔波固然重要,但是若无临门准确的一脚,同样无法破门。关于这个疑问,龙树菩萨在引了这段经文后,用问答的方式作了详尽的解释:

  问曰:熟不熟义可尔,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曰: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以舍身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如阿罗汉,舍是身着故得阿罗汉道。如是等种种罪福业报,转报亦应如是。

  显然,在这个答案中,临终的正念依然是必须的。而世尊在答复摩诃男的开示中,的确是在告诉我们,只要平常认真念佛,全身靠倒西方,自然不用疑惑,更不必担心命终之后的去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乃至临命终时,任何情况、甚至是心生恶念,都可以万无一失的得生净土。如果临命终时心有牵挂,或忽起烦恼,此种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如《众经撰杂譬喻》卷一中,有这样一段公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