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净土往生释疑(释仁山)(4)

——《增广文钞》创建菩提精舍缘起碑记 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亦兼自力。由仗佛力故,易于仗自力者奚啻百千恒河沙倍也。 ——《文钞》三编卷三南通余东袁家庙佛教净业社缘起 此是佛力,又兼

  ——《增广文钞》创建菩提精舍缘起碑记
  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亦兼自力。由仗佛力故,易于仗自力者奚啻百千恒河沙倍也。

  ——《文钞》三编卷三南通余东袁家庙佛教净业社缘起
  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

  ——《增广文钞》卷四净土问答并序
  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较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

  ——《文钞》续编念佛恳辞序
  在大师这一系列的开示中,不难看出,念佛往生是由信愿念佛之自力为能感,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为所应,合此二力于一时,成就接引往生之事。在讨论的时候,分作自力、佛力,在实际修行的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有了弥陀的大愿作保证,所以众生才有信愿念佛的机会。举此信愿念佛之心,全体投入弥陀大愿海中,心佛相应,感应道交。于此之时,佛力也好,自力也罢,都在不可思议之中了。

  四、念佛人平常需不需要断恶修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门公认的七佛通偈,也是一切诸佛出世教化众生的总纲领。断恶修善,是一切法门必修的功课,念佛人又岂能例外。在往生必须的三资粮中,“行”既包涵了念佛之行,同时也具足断恶修善之意。《无量寿经》的三辈,《观经》的九品,都是根据断恶修善的程度不同,而有品位高下的差别。尤其是九品往生的上品和中品经文,说得最为明白,每品都是开出不同的修行标准,若依此修,定得此品,详读经文,自可明了。只有在三下品时,才谈到恶逆往生的问题。然而,这是佛愿宏深不舍众生的慈悲方便,文中除了惋惜和劝令恶逆众生忏悔之外,并无教人不要断恶修善之意。如果认为下三品的恶逆都可以往生,便以此为参照而宣传不用断恶修善同样可以往生,就免不了要自误误人,贻害无穷了。当年印光大师对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修持精进、成就非凡的古昆玉峰法师所提出的念佛“不除妄想,不求一心”之论,尚且痛加呵斥为“全体悖谬、贻害不小”,难道还会允许“不用断恶,不必修善”之类的观点吗?真心弘获正教者,岂可不思。

  有人根据善导祖师所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一句,提出修善不能作为往生的资粮,甚至造恶也不成为障碍的说法,显然是断章取义之谈。大师既说杂善难生,意在劝人专心修善,更体现出断恶修善的重要性。在行中若不具备断恶修善内涵的话,这种行一定不是大师所说的专修之行。还是来看看大师对专修之行的说明吧: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在这段开示,大师强调的重点是专修正行,而专修正行的准备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如此这样的修持,才是大师所说的正行。在如此精进的正行中,自然不会有造恶的机会。大师之意,连疏杂之善都不可取,杂恶之行还用说吗?虽然经中有说,下品往生皆是造恶之人。然而,这只能是体现弥陀愿力的慈悲,不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乃至恶逆之人,但能回心,皆蒙摄受。若以此为标准,认定恶逆既然可以往生,修不修善也无所谓了,就有些自欺欺人了。纵然是恶逆往生,也是要忏悔业障的。如大师在《四帖疏》序义分中所说:“三从今向世尊下,至忏悔已来,正明夫人净土妙处,非善不生。恐有余愆,障不得往,是以求哀,更需忏悔。”若恶业不忏悔者,定为往生障碍。关于这一点,大师在下下品的批注中,有更为详细的开示: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言止,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径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不得听闻正法(三)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受阿鼻地狱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此义就抑止门解竟。

  大师这里的分析非常明确,恶逆纵得往生,于现前生后都有极其严重的障碍,言语之中明明有不得已之意。岂有如来放任众生造恶而不加劝,反而默认说造恶也不成障碍之理!
  这里产生的误会,出在对往生资粮理解上的偏差。如果将往生之行理解为仅是单纯的念佛,而且是将修善除外的念佛,显然是不够完善,也不符合经义的。净土诸经中没有任何一处是说断恶修善于往生无关的,经中所说的念佛之行,已经将断恶修善圆满地包含其中。否则,念佛又如何称得上圆满之行呢?在念佛时,恶念逐渐减少,即是断恶;正念增强,即是修善。绝不是一边念佛,一边放任心行,就可作为往生资粮了。

  印光大师对此也有详尽的开示,在《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中说: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