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文钞》创建菩提精舍缘起碑记 ——《文钞》三编卷三南通余东袁家庙佛教净业社缘起 ——《增广文钞》卷四净土问答并序 ——《文钞》续编念佛恳辞序 四、念佛人平常需不需要断恶修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门公认的七佛通偈,也是一切诸佛出世教化众生的总纲领。断恶修善,是一切法门必修的功课,念佛人又岂能例外。在往生必须的三资粮中,“行”既包涵了念佛之行,同时也具足断恶修善之意。《无量寿经》的三辈,《观经》的九品,都是根据断恶修善的程度不同,而有品位高下的差别。尤其是九品往生的上品和中品经文,说得最为明白,每品都是开出不同的修行标准,若依此修,定得此品,详读经文,自可明了。只有在三下品时,才谈到恶逆往生的问题。然而,这是佛愿宏深不舍众生的慈悲方便,文中除了惋惜和劝令恶逆众生忏悔之外,并无教人不要断恶修善之意。如果认为下三品的恶逆都可以往生,便以此为参照而宣传不用断恶修善同样可以往生,就免不了要自误误人,贻害无穷了。当年印光大师对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修持精进、成就非凡的古昆玉峰法师所提出的念佛“不除妄想,不求一心”之论,尚且痛加呵斥为“全体悖谬、贻害不小”,难道还会允许“不用断恶,不必修善”之类的观点吗?真心弘获正教者,岂可不思。 有人根据善导祖师所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一句,提出修善不能作为往生的资粮,甚至造恶也不成为障碍的说法,显然是断章取义之谈。大师既说杂善难生,意在劝人专心修善,更体现出断恶修善的重要性。在行中若不具备断恶修善内涵的话,这种行一定不是大师所说的专修之行。还是来看看大师对专修之行的说明吧: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在这段开示,大师强调的重点是专修正行,而专修正行的准备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如此这样的修持,才是大师所说的正行。在如此精进的正行中,自然不会有造恶的机会。大师之意,连疏杂之善都不可取,杂恶之行还用说吗?虽然经中有说,下品往生皆是造恶之人。然而,这只能是体现弥陀愿力的慈悲,不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乃至恶逆之人,但能回心,皆蒙摄受。若以此为标准,认定恶逆既然可以往生,修不修善也无所谓了,就有些自欺欺人了。纵然是恶逆往生,也是要忏悔业障的。如大师在《四帖疏》序义分中所说:“三从今向世尊下,至忏悔已来,正明夫人净土妙处,非善不生。恐有余愆,障不得往,是以求哀,更需忏悔。”若恶业不忏悔者,定为往生障碍。关于这一点,大师在下下品的批注中,有更为详细的开示: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 大师这里的分析非常明确,恶逆纵得往生,于现前生后都有极其严重的障碍,言语之中明明有不得已之意。岂有如来放任众生造恶而不加劝,反而默认说造恶也不成障碍之理! 印光大师对此也有详尽的开示,在《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