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佛经上及祖师的论著里说的很多,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罢了。现在,先将“自性”、“唯心”及有关“往生西方净土”的来去问题引用经论中的说明简单解释一下,然后列表说明智者大师、蕅益大师等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1、自性:诸法各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为万有之生因。” (32)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中说: “言性有二,兼无情分中,谓之法性;独有情分中,谓之佛性。今云自性,且指佛性而言也。性而曰自,法尔如然,非作得故,是我自己,非属他故。此之自性,盖有多名。亦名本心,亦名本觉,亦名真知,亦名真识,亦名真如,种种无尽。通而言之,即当人灵知灵觉本具之一心也。”(疏)“如华严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同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今云尔者,但以此经重一心念佛求愿往生,乃借彼佛境显我自心故,且指有情佛性也。性而曰自,自有二义,一自然之自,二自己之自。法尔如然非作得者,妙性天然,不因修得,迷时无失,悟时无得,有物浑成,本自如如故,此自然之自也。是我自己非属他者,以外道,或计自然,或计因缘,或计虚空,或计天与,不一而足。此皆迷己为物所转,不知此性本非天降,不属地生,亦非人与,乃当人自己不属他故,此自己之自也。对万法曰本心,对始觉曰本觉,无知之知谓真知,无识之识谓真识,无有虚妄,无有变异,名为真如。”(演)(33) 蕅益大师又说:“求人不如求自己,但以无始暗动,障此静明,故托彼名号,显我自心耳。然西方亦实有阿弥陀佛,而即此西方佛,亦不在自心外……无量光即自性照,无量寿即自性寂,观音即自性悲,势至即自性智,声闻即自性真,菩萨即自性俗,种种庄严即自性万德万行,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法也……离我心性别无名号,离此名号别无心性,全体法界为真境也。而起观行执持名号者,谓以此名号为真境,而起执持之观行也。此正是从性起修,性既离言,行亦无住。虽云执持,实离四句绝百非,无念之念也” (34)等等。 2、唯心:一切诸法,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是谓唯心,亦云唯识。心是集起的意思,识是了别的意思,二者同体异名。“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 又如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35) 3、关于往生西方净土的来去问题:太虚大师在《往生净土论讲要》中用二谛的道理对有关往生的现象作了精确的解释,现在列表大致说明如下: 胜义谛 往无所往,生无所生,究竟清净之佛土,是离一切相,离一切分别言说之一真法界…若能破此烦恼业报幻梦,一念觉悟,一念即与净土相应。 世俗谛 往则决定往,生则决定生,以修净业之因,至临命终时,决定离此娑婆世界,往生西方净土之极乐世界。 二谛合说 往则无所往,生则决定生,佛学上说往生报体,即阿赖耶识,此阿赖耶识遍一切处无有方所。生此国土之中,即由能生之业力成熟,而此国土之报体成就,如是得生净土之净业成熟,即生净土之报体成就。 往有所往,生无所生,就所成之报身未舍命时,为此世界之报身,若舍命而往生极乐世界,即成为极乐世界的报身…然究其实在之能生所生,则不可得。如中论所说:“诸法不自生…是故说无生”。 又,太虚大师强调说:“以上四句皆不可偏执,果能离执,即可随机方便施设言说。”(36) 关于智者大师、蕅益大师对此问题的一些说明,如下表所示: 智者大师(37) 总说 若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住此,此还成病;若不求生此、彼,则成断灭。 别说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 蕅益大师 (38) 杂说一 因自性弥陀,故劝人念弥陀;因唯心净土,故劝人生净土。因念弥陀,方显自性弥陀;因求生净土,乃悟唯心净土。由是心是佛,方乃是心作佛…。 杂说二 著事而念能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 杂说三 若执定唯心,不信往来者,则即无往来,何法唯心。虽名唯心,非真唯心也。 其他略说(39) 圣道门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说之念佛法门。 净土门 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指方立相、住心取境。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 由以上所说,我们应该确信:净土虽是唯心所现的,但我们不能说没有西方极乐净土;虽然我们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但我们不能说西方净土是离开我们的心念别有的。这样,我们就能够如法修学此无上法门,并能获得真实利益了。 传修97.7 注释: (1)《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净土集》卷上P70,福建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会印,1993)。 (2)《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老居士著)P556—P559,香港佛教青年协会印,1991。 (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老居士著)P803—P805,香港佛教青年协会印,1991。 (4)《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P236,世桦印刷企业有限公司。 (5)陈星桥《略论“人间佛教”》引赵朴初居士的《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法音》97.9.P15)。 (6)《蕅益大师净土集》卷下P171,福建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会印,1993)。 (7)《印光大师永思集》P4—P9,福建莆田广化寺印。 (8)《印光法师开示录》P5,福建莆田广化寺印,1994。 (9)《净空法师佛学文集选》P138,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四川西建印刷厂,1996。 (10)《净空法师佛学文集选》P181,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四川西建印刷厂,1996。 (11)《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P1649.b ,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 (12)《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净土集》卷上P38—P39),福建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会印,1993)。 (13)《论净土之要义》(《太虚大师全书》之十五P2851—P2852),善导寺佛经流通处。 (14)《念佛浅说》(《妙云集》下编之四P95—P98),正闻出版社,1989,第12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