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法师《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2)

假如现代人,皆能学习佛的慈悲,运用慈悲的力量,使人溶化仇恨,停止战争;使人悔过自新,弃暗投明;使人以仁爱代替憎恨,以宽恕代替征罚,以奉献代替占有,以随喜协助之心,代替妒忌与障碍。当然可以救拔现代人愤

假如现代人,皆能学习佛的慈悲,运用慈悲的力量,使人溶化仇恨,停止战争;使人悔过自新,弃暗投明;使人以仁爱代替憎恨,以宽恕代替征罚,以奉献代替占有,以随喜协助之心,代替妒忌与障碍。当然可以救拔现代人愤怒敌对,互相残杀之苦,给予现代人仁慈宽恕,和陆共处,共存共荣,共享太平之乐。

今天本人非常希望各位,能理解佛的慈悲,对于人类的重要,进而学习佛的慈悲,以慈悲心,作为今后做事处世的原则,本乎慈悲心,来培育下一代的个性。使佛教至情、至理、所拟合的无限慈悲,畅行于世间,活跃于人心,以达到改变人性的凶残,溶解人间的仇恨,促进人类仁慈博爱,共同创造幸福的将来之目的。

四、慈悲的代表

佛教的慈悲心,并非纸上空谈,而是有事实的表现,以及有历史的印证。例如:佛教徒处处忍辱,与世无诤,固然是基于慈悲;而佛教历史,从未发生任何流血战争,即使是饱受逼害(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三武灭佛),佛弟子们之所以能够忍辱负重,亦是基于慈悲的精神。至于历代高僧,内修忍辱行,对治嗔心以自利;外则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以利他,又何尝不是慈悲心的驱使?再说,弥勒菩萨,历劫修慈,将来成佛,绝对禁止杀生,固然是推展佛的慈悲;而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普门示现,无苦不拔,无乐不予,更足以代表佛教的大慈大悲。

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佛告总持王菩萨:‘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因此,观音菩萨,又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自从最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再由成佛后教化众生,久远劫来,皆本乎大慈大悲之心,实践大慈大悲之行,深得大悲心解脱法门。

华严经观音菩萨亲自告诉善财童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善男子,我此菩萨大悲行法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佛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前,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以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种种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之同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险是拔苦,救护是与乐,观音菩萨专修大悲法门,无论现种种身,说种种法,现种种神变,作种种佛事,甚或一举手,一投足,皆从慈悲心生。无量劫来,本乎慈悲心,遍身尘刹,无苦不拔,无乐不与,因此,观世音菩萨,该是佛教无限慈悲的代表者。

至于观音菩萨圣号的来由?以及其性别、圣像、圣迹等,可分以下五点说明:

(一)观音菩萨的圣号

1.得名的原因

一由宿世志愿得名:悲华经记载,往昔恒河沙阿僧祇劫前,有佛出世,名宝藏如来。当时有一转轮圣王,名无诤念,与其千子,各各请佛及僧住于皇宫,四事供养,为期三个月。当时第一太子名不询,供养佛已,因观众生苦,而于佛前发愿,以一切善根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并愿于修菩萨道时,所有苦恼众生,能称其名:为其天耳所闻,天眼所见者,皆可离苦得乐。时宝藏如来,即为不珣太子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二由因中修行得名: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对释迦佛说:久远劫前,曾供养一位观音如来,并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观世音如来,授其‘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因而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悟证圆通,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能以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度脱众生。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能以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施于众生。令闻名见形,称念圣号之人,皆可离苦得乐。因此,观音如来,于大会中授记菩萨,号观世音。

三由果上利他得名:楞严经观音菩萨自说:‘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自此,无量劫来,皆以大悲心,平等‘拔苦与乐。’故法华经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以阿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是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又云:‘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由于菩萨发大悲心,修大悲行,证得佛心的无限慈悲。能令凡称其名号的苦恼众生,得免三灾,脱四难,除三毒,应二求,甚至以三十二应身,及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福备众生,因名观世音。又名观世音自在,或名观自在。

2.圣号的意义

若依据自利功德释观世音三字,观是能观智,包括一心三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因名观世音自在。

若根据利他功德释,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机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因菩萨能兴慈运悲,拔苦与乐,普门示现,自在无碍,故名观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慧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或有人说:旧译名观世音,新译名观自在,征之佛经,并不尽然。或说观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观世音,更不可信。其实,观世音即是观自在,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而大悲心陀罗尼经,释尊则名之为观世音自在。

(二)观音菩萨的性别

性别,指男性或女性的分别。然男女性别,仅限于欲界六道众生。欲界天道众生,虽有男女性别,及男女性欲,但欲心微薄,所谓:‘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人天真快乐。’色界众生,虽有色相,但纯是莲花化生,初生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冠具足,全是大丈夫相,无男女性别,亦无男女情欲。无色界众生,依正俱空,身心都无,何来性别?

至于四圣境界,早已超越三界六道轮回,无所谓男女性别。四种圣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随其智慧深浅,功德大小,所感报身,相好庄严各殊。但皆纯是大丈夫身,绝无男女之相。观音菩萨,早登佛地,是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迹现菩萨,当然超越男女性别,属大丈夫身。但教化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或现男身,或现女身,全视乎所教化众生之根性而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