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体的健康与我们的情绪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很执著,斤斤计较,这样的人容易得病,爱生气的人得病更历害。有人认为执著是爱憎分明,我们是应该有原则,但与爱憎分明而伤害自己是不一样的。学佛的第一步是要学会爱惜自己,不要摧残伤害自己,老指责别人错了,但受伤的往往是自己,我们经常做傻事,尽管傻,还理直气壮,所以要改变这种心态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徒应该活得自在,活得法喜充满,因为你看到了现象中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没有理由去计较。当我们在火葬场中,看到的是男女老少、高官百姓结果都一样,非常的公平,明白这个道理,就应该放下。放下,但不应该放弃应尽的责任,如放弃了责任,就不是佛教徒,是在为自己堕落找借口,找一个非常漂亮的台阶。一个人想吃肉,这时告诉别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谁能知道你心里有没有佛。所以佛法不落在实处,可能就是漂亮的说词,没有任何意义。 面对生活的现实,我们真正感受到实物的真相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会左右逢源,而不会左右为难。蚊子、苍蝇可不可打死,没有标准,以慈悲做此事是对的,而以嗔恨心去做,即使你不打死,也是错的,你恨它影响你。但是,我们很少有慈悲心,仅仅只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借口,所以要好好地给自己定位,然后选择应该做的方法,心的改变正是我们命运的改变。鱼认为水是它的家,人认为是生存的源泉,感觉是不一样的,而恶鬼感觉是脓血,非常可怕,这都是由于受业力的支配,不想这么认为也不行。人看到狗吃粪便会觉得脏,狗却觉得是美味,业力不一样,你有权力认为它脏,它有权力认为美味,要改变狗是非常艰难的,所以首先要改变自己。 受菩萨戒时有这样的说法,见到动物,内心应该观想:“汝是畜生,汝发菩提心。”最初读到此处时,我不明白动物怎么发菩提心,后来才知道由于自己心念的改变,而积累了成佛的资粮,动物能不能发菩提心已不重要了,这是一个下手处。有位哲学家讲:“心情改变,你的态度就跟着改变。”生活常常是这样的,那些像变色龙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那条狗是当官家的,他对它就非常尊重;如果那是条野狗,他的态度马上就变了。心若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 我们都知道现实社会很麻烦,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只猫和一只老虎在森林边相遇了,都非常瘦,老虎对猫讲:现在老鼠这么多,你不致于饿成这样子吧!猫感慨地说:现在的鼠辈都成精了,我哪敢吃。猫反问老虎:你可是吃人的,人口发展那么快,你怎么也会饿成这样子?老虎讲:现在哪个人像人啊!其实这不是抱怨,这是事实,如果人的欲望膨胀,道德伦理不能维持着,人类社会便会自取灭亡。现在生态环境多么糟糕,大家要共同维持这个环境,尽管有人呼吁,但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把自己的房间布置得非常好,外面没人管,非常自私自利,只能导致自己轮回,而且以为暂时得到就会永远得到,这种心态不改变是非常可怕的。 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佛法告诉我们过去的已经过去,凡是发现的一切都已经过去,我们之所以不让它过去,是由于我们的无明,我们的无明执著不让它过去,所以我们活在过去,而不是当下。我们又往往活在未来,胡思乱想老琢磨未来比现在好、比过去好,这可能吗?佛教讲把我们心态的每一刹那都活在当下,我们没有时间回头,没有时间思考痛苦是什么滋味。观念改变,一切就改变,而且是活在一种智慧之中,这就是智慧之见。智慧之见并不是一个有形的见,因为空性肯定是一个无形的,像今天破外道、立起佛教的正知见,其实是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按普通人的价值观念可能是有实在的东西,认为存在是永恒不变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比如一个男人作儿子是定法的话,则永远当不了父亲,事实是即可作父亲、也可作丈夫、孙子等等,一个人可以充当很多角色。只能充当一个角色,会被束缚住,我们应该是自在的,我们之所以不自在,是由于自己的愚昧导致的。 回向 人们经常回向,但不知道回向是何意,回向就是调转一个方向。现代的佛教太形式化了,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能改变自己的观念,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个演戏的人站在舞台上,一会儿演张飞,一会儿演李逵,但他既不是张飞也不是李逵,但我们往往相信是,我们会对戏台上的各种角色认真。当师父以特定的方式告诉你不要认真,那是假的,而这时你的情绪会很激动,可能会跟师父争吵起来,你最后抱怨佛教是消极的。所以佛教要求回向,回过头来看,一路执著下去肯定是轮回。如果回过头来看,就会像赵州禅法一样——万语千言无非吃茶去。一句“吃茶去”就够了,“吃茶去”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块布,就是空性,结果就只是行脚,知道该如何锻炼自己的心性,让足下的每一步都能与“吃茶”相应。 回向是非常艰难的,回向不外乎五种,首先是回事向理。明白“吃茶去”是什么意思,把“吃茶去”放在生活中试试,坦坦然然保任“吃茶去”,如能保任就已解脱自在了。如果把佛法放在生活中,你觉得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该烦恼的还是烦恼,依然保持习气毛病,佛法就没有生命力了。如果真的能改变自己,能让佛法空性的理放在生活中,依然是空性,但你确实能对生活负责,而且也很随缘,这就很难得。随缘并不是随便,如让卫生间也改变了,改变了男女性别是不可以的。回事向理给我们提出挑战,就是一定要把佛法落实到生活中去。这就是生活禅的内涵,也就是龙树菩萨讲的“不得世俗谛,不得第一义”。当我们有了抵抗力之后,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磨炼陶冶自己,让现实生活都回归佛法,那时我们就会发现,现实生活并不可怕,而是最好的锻炼。《维摩诘所说经》讲“火中生红莲,难能而可贵”,现实生活中是污染的,才能生出莲花,才能得到锻炼,莲子放在干净的阳台上是长不出莲花的,但如果认为污泥就是莲花肯定也是错的。 我们要透视事物的真相,原本没有生死,生死与涅槃之间没有区别,本来没有一个实在的烦恼,那个时候,你将发现烦恼就是菩提。烦恼与菩提没有任何区别,但我们站在众生的角度,没有任何理由这样讲,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受益。即使你受益了,还有很多众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如果你讲生死即涅槃,烦恼就是菩提,他可能胡来,而你得负责任。中道是不应该偏向一边的,佛教讲空是即有即空,讲有是即空即有。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烦恼时,应认为这个烦恼没有自性;持戒时,应明白去恒顺众生,对没有自性的戒条就像游戏一样,持戒则很容易。当思维观念改变时,就不会认为持戒是件困难的事。之所以觉得持戒很难,是由于我们很笨,经不住生活的诱惑,不喝酒时感到很难过,这样持戒是没有意义的。持戒是用智慧来持,才会自在,如果持戒变成一种被动,是无可奈何,咬牙切齿地挺着,就会非常痛苦,与学佛是不相吻合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