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与生活(一)(4)

“老先生!你年纪这么大了,还种这棵小树做什么呢?不要说将来你吃不到桃子,恐怕你连它长成都看不到呢!何必这么辛苦,浪费体力呢?” 老先生直起身来,一手挥着汗,一手搥着腰,面带严肃,声音沙哑的 说道: “年

  “老先生!你年纪这么大了,还种这棵小树做什么呢?不要说将来你吃不到桃子,恐怕你连它长成都看不到呢!何必这么辛苦,浪费体力呢?”

  老先生直起身来,一手挥着汗,一手搥着腰,面带严肃,声音沙哑的 说道:

  “年轻人!你不懂得生命的意义,我种这棵桃树,并不是为自己享受,虽然等它长成时,我已经死亡了,但是,我的儿子可以在这棵树的绿荫下乘凉,我的孙子后代,就可以享受累累的果实,你能说我种这棵 树没有用吗?”

  年轻人听后,哑口无言,衷心感佩老者的人生哲学。古德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或说:“前人铺路,后人走路。”人生的真正意义,应该是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生命虽然是短暂的数十寒暑,但是它的价值却是永恒、无限的。譬如燃烧一根木材,一根烧过了,再放下一根,一根一根地接着燃烧下去,这前面的一根并不就是后面的一根,但是,这后面一根的火,却是前面一根火的延续。一个人的生命,恰如薪尽火传一样,一期又一期地绵延传递于永恒。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短暂的时间,去创造永恒的生命呢?儒家讲三不朽,即立功、立言、立德。有的人风云显赫,叱吒一时,留下英名让后人歌颂;有的人埋首著作,自成一家,藏诸名山让后人吟哦;有的人修持严谨,圆满一生,树立风范让后人景仰。

  佛教则认为证悟法身,生命即能永远存在。因为法身尽一切时,遍一切处,无时无处不在。如佛陀虽然已于二千五百多年前进入涅槃,但是,他的生命却留在无尽的时间,遍布在无限的空间里。时至今日,大家仍然继承着他的生命,并且不断地在发挥着,这就是所谓生命的 永恒。                                  

  第三、生活的人间──以众为我的佛教生活

  人是群体动物,不能离群索居,“佛法在大众中求”。因此,一个人想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想在大众中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对于生活的人间,必须有一层透彻的认识与了解。关于这一点,我仍然 分为三部分和各位解说:

 (一)从小我的人间说到大我的人间     

  一个人常常会感到有些不必要的烦恼,其原因是因为他不能和别人协调,处处只为自己着想,从来不去考虑别人。

  这个世界是众缘和合而成的,不是属于某一个个人所有,因此,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很多人忧戚与共地生存着。既然大家共存于这个世间,那么彼此应该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大家和平相处,共同关心属于 大众的每一个问题。

  古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个人的享乐,其“乐”是有限的。譬如说:一个人欣赏电视,不如很多人共同欣赏比较有情趣。再者,个人的快乐和别人分享,并不影响于个人的快乐。如同一支蜡烛光,把它分传给很多支,每一支都亮了,并不影响第一支的光明,反而更增加空间的亮度。人生的幸福快乐亦然,个人的快乐是建筑在大众共同的快乐之上。一个家庭,父母子女围着用餐,父母的慈祥,子女的欢笑,和乐一团,即使饭桌上仅是粗茶淡饭,但是大家却吃得津津有味。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独坐桌前,面对孤影,虽然吃的是珍馐美味,却有如嚼蜡根般枯燥。空荡的一幢房子,除了壁虎外,找不到第二个人影,每天孤寂无聊,即使装饰再华丽,设备再完善,生活其中,亦毫无情趣可言。由此可知,个人的独处,没有大众相处的快乐,把快乐分享别人,又可以从别人的快乐中增添自己的快乐。因此,一个人要得快乐,必须扩大小我,融自己于大我中,从大我中获得快乐 。

  有首偈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道在那里?佛道在世间,佛道在大众身上。经云:“诸法因缘生。”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要想求得佛法,必须了解这个道理,化私为公,化我为众。唯有化私为公的生活,才是心安理得的生 活;唯有化我为众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几十年来,我个人即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我一直很喜欢佛教文化事业,多年来,始终不曾离开文化岗位,自己写文章、出版书,以这些所得,曾经买过一幢精美的房子,住在里面,读书写作倒也逍遥自在。虽然如此,后来我还是把房子卖了,我一直希望能为佛教多贡献一 些,遂以所得一百五十万元买了一块荒山,开始创建佛光山。我将个人所有奉献给佛教,为佛教创办事业,教育人才,我的人生,虽然自己毫无拥有,但是,我心里却觉得非常富裕,我的生活也充满了法乐。

  现在佛光山办有佛教学院,有不少佛教青年来研究佛学,从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与他们蓬勃的朝气中,我体验到佛教充满前途希望的快乐。每天接踵而至的善信男女,虔诚的来山朝圣、礼佛,从他们充满法喜的脸上,我感受到佛教深入人心,敦厚风俗的快乐。所以,一个人 要从小我中脱颖而出,化小我的人间为大我的人间,那他将会觉得这种无我的人生更有意义,生活更加快乐。

 (二)从造作的人间说到忏悔的人间     

  一个人生存在世间,身口意随时都在造业,身体上的举止动作有善恶的行为;嘴上的说话,也有善言恶语;内心的意念,也有善恶的思想。这中间,普遍的与善业相应者微乎其微,与恶业相应者却比较多,因此,人与人相处时,要常常怀着忏悔惭愧的心。

  在佛教里,“忏悔”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其功德不可思议。譬如一个学生犯了过错,到训导处认错忏悔后,他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健全的青年。一个出家人要经常忏悔,从忏悔中可以消除往昔所造之恶业。“忏悔”犹如菩萨的慈悲法水,藉此法水,能够洗涤无始以来的罪 愆,获得清净的佛道。

  人生在世,虽仅数十寒暑,但是,为了事业,为了家庭,难免奔波劳累,甚或与人争执计较,这中间,身口意三者,不知造作了多少善业与恶业,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及时反省忏悔,则善业增长,恶业消除,仍然不失为堂堂正正的一个人。因此,佛经云:“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无明烦恼生起现行,只要及时觉悟忏悔,仍然是个清净善良的人。一个人最怕的不是犯了过失,而是犯了过失仍然不知道悔改。如同陷入错误的泥淖里,若能及时回头,仍可得救;如果一意孤行,自怨自艾,耽溺于过失中不肯自拔,则将越陷越深,终于遭到灭顶。佛教中有梁皇宝忏、大悲忏、八十八佛忏悔文等,都是教人常行忏悔;每月的布萨,即教人发露忏悔,所有罪过,一经忏悔表露,则如同经过法水洗净,不会再遭遇旁人的责难与遗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