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到这儿来学佛,也要学习广结人缘,大家在思想上、行为上要互相切磋琢磨,要能认清自己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学佛?一个学佛的人,不但要能淡泊名利,要能断除烦恼,还要能知因识果,要能行持精进,如此才能与真理相应,也才不枉入宝山。 佛法常讲众缘成就,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单独存在。譬如诸位在学院求学,如果没有师长,没有其它同学,甚至于没有讲堂,没有课桌椅,试问如何读书呢?常住的成就学堂,师长的谆谆教诲,使每一个人能够知书达礼,能够理解佛法,有了这许多成就,大家就必须时常怀着感恩的心,努力精进。因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于这个世间上的一切,就不会感到不满。譬如:当你伫立在窗前,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枝头上的小鸟宛转地歌唱着,庭院里不断地飘过来阵阵花香,宇宙自然界多么地厚待我呀!我所拥有的是这么的多,我能不感恩吗?时常怀着感恩的心,内心会觉得更富有。 诸位生来都有一张能言的嘴巴,大家除了要有感恩的心以外,在言语上更要经常赞美说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但若运用不当,则成为伤人的利器,我们说话能不谨慎吗?一般人说话,常犯了几个毛病:有的人讲话“话中带刺”,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却常以恶语伤害他人;有的人讲话敷衍虚伪,不切实际;有的人讲话信口开河,不负责任;有的人讲话不经过思考,话不得体;有的人讲话东拉西扯,毫无意义。因此,佛经中曾列九种譬喻,说明口业的得失: 一、口诵佛名如吐珠玉。 二、口宣教化如放光明。 三、口谈无信如嚼木屑。 四、口好戏谑如掉刀剑。 五、口道秽语如流蛆虫。 六、口说善事如喷清香。 七、口语诚实如舒布帛。 八、口言欺诈如蒙陷阱。 九、口出恶气如闻臭味。 平常一个人在言语上最大的毛病,是建设性的、赞美别人的话说得太少,而无用的赘语、不满的言论发表得太多。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往昔因中与弥勒菩萨一同修行,因释迦牟尼佛经常赞歎诸佛菩萨,以此赞歎功德比弥勒菩萨早成正觉。 同学们到这儿来求法学道,也要学习知恩报恩,要随时赞美说好,心里常怀着感恩的念头,口里常说着赞美的言词,将我们有限的生命领域扩大,奉献自己一份热忱的心力,以期共同完成佛教的使命。 第三愿 要虚心下问 佛教的教育是重视有疑问的,譬如在禅堂里,主七和尚要我们提起“疑情”来。有时问你:“什么是佛?”“什么是法?”或者问:“什么是祖师西来的大意?”“什么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念佛者是谁?”一连串的疑问要你自己去参证,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是告诉我们参学中先要有疑问,有了疑问后,再虚心去寻觅答案。 时下有些青年,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他常常有问题来请教,用尽了种种方法替他解答了,他却又不肯采纳。譬如: ‘老师!我应该怎么样才能把书读好?’ ‘从最浅近的基础打起,字也要把它练好。’ ‘老师!我觉得学习英文似乎比较重要。’ ‘不错!英文也重要,英文通达了,将来可以到国际去弘法。’ ‘老师!您说得不错!但是研究佛法应该比学习英文重要。’ ‘……’ 像这种情形,他似乎都比你高一等,不管你怎么说,他总是以“不过……然而……但是……我觉得……”来否定你的意见。 记得有一次,一位大专学生用电话约好时间,告诉我他有问题来请教。可是,当我们见了面,他劈头就说:大师!我有一个问题来请教您,我觉得这个问题…… 他劈哩叭啦地讲了二十几分钟,连让我插嘴的余地都没有,只有正襟危坐地听他发表高论。又过了将近十分钟,他看看腕表,忽然讶异地说道:‘啊!对不起!今天打扰您了,我下面还有事情要办,改天再来请教您,再见!’ ‘喔!再见!’ 当我送走了他,才想起了他是有问题要来请教的,可是,自始至终我都没说过一句话。 所以诸位要学佛,应该注意培养谦虚实证的态度,唯有虚心,才能获得实益。譬如:茶杯里装满了髒东西,即使上面再添入甘美的食物,也是难以下咽的。如果个人过去旧有的习气太重,执着太深,那么,再好的道理,再新的观念,也就无法庄严了。譬如一个人走路,后一步不肯放弃,如何能向前跨进一步呢?因此,具备虚怀若谷的态度,才是增进道德学问的根本。 诸位如果了解虚心的道理,平日便要多留意周遭的事物,发掘问题,有了问题,再进一步去寻求解答。所谓“学问”,就是要学而能问。学而不问,不算是真正在学习。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没有疑问,则表示“学问”没有进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知识学问就是在“学”与“问”中长成。若耻于问人,则疑情永远不能解开,智能亦永远停顿在某一阶段,所以诸位不论求学或做事,皆要能虚心,要能不耻下问。 第四愿 要改过迁善 现代的一般青年,普遍有种共通的毛病,就是有了过错不肯改正,尤有甚者不肯接受批评。如果在大庭广众中指正他的缺点,就认为严重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在大众面前抬不起头来。其实,这是一个不懂佛法的观念。在佛教中,不论谁有了过错,必须在二部僧众面前披露忏悔,一经过忏悔,就能洗清过失,谁也不能再指摘你过去的不是。如果一再地遮掩隐藏自己的过错,则永远也没有澄清的时候。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个人不怕有过错,只怕不能改过,语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同学们彼此相处,坦诚对待,偶有过错,互相规劝。把过去的观念陋习改正,把内心的无明烦恼去除;化心浮气躁为慈悲祥和,导暴戾无理为柔顺有礼;唯有能改过,才能受益;唯有从改过中,才能培养自己伟大的情操。 有一则寓意深长的故事说:佛殿中供奉着一尊大佛,是铜铸成的;放在佛桌旁的大磬,也是铜铸成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