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马祖禅法三境界释论(2)

1、《祖堂集》载,马祖常以“各信自心是佛”一语,训勉诸生。 2、《大正藏》卷51载,马祖非常重视“心”,强调“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 3、《祖堂集》载:马祖答中使杨

1、《祖堂集》载,马祖常以“各信自心是佛”一语,训勉诸生。

2、《大正藏》卷51载,马祖非常重视“心”,强调“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

3、《祖堂集》载:马祖答中使杨光庭问佛法,曰:

“若求作佛,即心是佛;若欲问道,无心是道。”又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佛自心得,若悟无心,佛亦无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中使深受教诲:“京城大德皆令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求佛,今法师曰: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本来清净,不假修行,故知前虚用功耳。”杨光庭是官宦人士,马祖不分阶级,仍是以“即心是佛”回答所问。

4、《五灯会元》载:大珠慧海法师初次参拜马祖,欲求佛法,马祖说:

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自识本心。大珠慧海从此开悟,“自识本心”。慧海是出家人,马祖恐他定力不足,怀疑心佛一体的信念,故勉他不用外求,佛在心中。

大珠慧海乃马祖名弟子,对马祖的“即心即佛”领悟有得,《景德传灯录》卷6载:

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慧海)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问者单刀直入,答者不假思索,以高智能语言响应,功力深厚,可谓精采绝伦。

5.《高僧传》载,汾阳无业(760-821)曾参拜马祖,见面就问:

“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别物更无。不了时即是迷,若了时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业言下豁然开悟,涕泪悲泣向大寂。曰:“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得始成,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化生,但有名字无有者。”马祖训示弟子,会因应对方素质而因材施教,就以“即心是佛”问题为例,他用“迷”与“悟”来开示无业,答案虽有别于其他提问者,但目的是一个,就是使问者明白“一切万法从心化生”。马祖弟子普愿亦说:“江西法师(指马祖)”说“即心即佛”,且是一时间语,是止向外驰求病,空拳黄叶,止啼之词,旨在制止求佛者无需“向外驰求病”,佛已在心中。

马祖的徒孙黄檗希运在“即心即佛”—的基础下,提出“无心是佛”的理论,《景德传灯录》载:“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欲得成为,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为学无求无着,无求则心不生,无着则心不染,不生不染即是佛。”由于“无”的关系,所以“不生不染”,佛在其中。南阳慧忠也说:“无心可用,即得成佛,无心自成,佛亦无心。”又言:“无亦空,佛亦空,故曰无即佛,佛即无。”空一切形相,这是佛家所追求的,无心是佛不单无抵触即心即佛,并且提升了即心即佛的内涵。

马祖革新佛法,争取信众,把人佛距离拉近,高唱心佛一体,人佛无异,这种大胆言论,曾受到质疑,故此他要随机点化,对于学佛处于迷茫阶段或定力不稳的信徒,他就直接了当说“即心即佛”,言简意赅,直人听者心窝,坚定了求佛者的信念,使他别无二心到处求佛。

四、非心非佛

“非心非佛”的目的是破除执着。马祖晚年眼见佛教修行者过份执着,犯上“知障”之弊,陷于“执迷不悟”的境况,痛苦不堪,及需猛省顿悟过来。如果说“空”是学佛者追求的境界,那么“即心”就会被“心”缚,“即佛”就会被“佛”缚,完全违背佛家“空诸所有”之旨。荷泽神会禅师说得好,“声闻修空住空被空缚;若修定住定即被定缚;若修静住静被静缚;若修寂住寂被寂缚”。

马祖针对这批被“即心”缚或被“即佛”缚之士,推出“非心非佛”作为“即心即佛”的境界提升。有关“非心非佛”的史料颇多,摘录如下:

1、《五灯会元》卷3载:

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祖,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常即大悟,后居大梅山。祖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云:“法师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祖,祖曰:“梅子熟也。”法常禅师自问已悟“即心是佛”真谛,及无犯上执着之失,视“非心非佛”不合他用,故愤言“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梅子熟也”是指法常禅师的修持已达标。

《景德传灯录》载:“自大寂(马祖)去世,如会常患门徒以即心即佛之谭,诵忆不已,且谓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而即云佛。”并指出“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心不是佛”是指心佛皆空,绝缘执着;“智不是道”是指诵忆不已之门徒,已堕入执着之境。普愿禅师说:“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无角,你心若是佛,不用即也;你心若不是佛,亦不用非他,否则乃是将头觅头,设使认得。亦不是汝本来佛。”宝积禅师说:“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人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之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意谓禅法微妙,无论即心即佛或非心非佛都忌执着。

马祖平曰以“‘即心即佛’一语指导学人,而复以‘非心非佛’一语斥破学人对‘即心即佛’之执着,其实两者并无差别。”

五、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是修禅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盖日常生活中所具有之根本心,见于平常之喝茶、吃饭、搬柴,运水处,皆与道为一体。平常心,指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之起居动作,而此四威仪乃为真实之禅”。行住坐卧虽是生活中的平凡动作,但已跟佛结缘。马祖对于佛性的见解是:“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道即是法界、佛境、佛道,亦即是觉悟解脱之大道,“道”虽然不用‘;修”,但要“莫污染”,“污染”是指“有生死心”,及“造作趣向”。马祖非常关注“修”的问题,郑重地说“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这个所谓“修”,内蕴执着意味,并非世俗所说的人格修行。马祖又说:

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都能找到佛境,举凡持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观念者,都不能达道。“任心即佛修”正是禅宗的可爱处。马祖禅法,着重天真自然,“随处任真”,尊重真如,所谓“真如”,他阐释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