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思维者,未生贪欲盖者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嗔恚、睡眠、悼悔、疑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念觉分令生,已生者令增广;未生择法、精进、喜、定舍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在此经中所说的正思维可概括为:能令诸善法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令其增加广大,则名为正思维。 思维主要有哪些呢?“云何思择诸法?此复二种应知:一思择素怛缆义;二思择伽他义。”《瑜伽师地论》中告诉我们思择的有两大方面:一是从经藏中去思维;二是从颂文中,即偈颂中去思择诸法。素怛缆又名修多罗,三藏之中的经藏。华意契经,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基。经又指径,路径,指引众生成佛之径。经是佛亲口宣说,真实义是不可置疑的。佛或隐秘,或显了,或长说短论而令诸众生得开解了悟,故《师地论》中讲要思择经中义理,照此义理指导修行,众生就可以得安稳涅,现世之中得现住法乐;伽他译为颂,定字数结四句,不间三言、四言乃至多言。伽他是联美辞而歌颂者,根据种类可以分作二种偈或五种偈。二种偈是通别偈;五种偈分别是短句、前句、中句、后句、长句。思维经中,偈颂中义理不外乎引导行人从无我导向解脱烦恼,证入涅槃,以三学为首统摄一切佛法的理义。 不思维有哪些过失呢?“若无正思维,便害正念、正智习;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悼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若无解脱,便害尽智习。”没有正思维有害尽智习;没有正念、正智乃至厌、无欲、解脱习,便害尽智习;没有正思维,令诸善意不得生起,便生起无量诸过。“不正思维者,未生贪欲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恚、睡眠、悼悔、疑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念觉分令不生,已生者全退;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在《杂阿含》中明确指出没有正思维,令五盖、七觉等等烦恼生起,增广并增胜,能覆障诸善根。 以上引诸经论来说的如理作意,学佛的人,应时常如理作意,令我们处于正思维的境界当中,随时守护我们的三业,令诸不善法不生,诸善法增益广大。有诸善生起,方能断除烦恼等障,最终能够究竟成佛。 四、法随法行 《摄大乘论释》云:“如教行故,名法随法行。即一切学处名法随顺学法修行,是为法随法行。”约有五种、三业(身、口、意)如教行无倒转为三种;于法正思为第四种;于法正修为第五种。《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云:“云何菩萨法随法行?当知此中略有五种:谓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语意业,无倒随转、正思、正修。”对于所求受的法,如教修行身、语、意业三种法随行,诸佛所宣说的应作、不应作明了以后,令诸不善生去,善生令生。身、语、意业,无倒远离,无倒修证,如此所作即各身、语、意生无倒随转随法行。独居闲静,随所闻法,乐欲思维,乐欲称量,乐欲观察;远离不思议处思维彼法、恒常思维、勇猛精进思维,法于其少分,能观察悟入,生深信解,凡有思维依义不依语,令其坚固,心不随迷闷错乱。 “云何于法正修,当知此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毗钵舍那;三者修习奢摩他,毗钵奢那;四者与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云:“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修习止观是解脱二缚了脱生死的利剑,能获得世出世间的种种果利。“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皆止观所得之果。《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奢摩他是梵语,汉译为止,是止息寂静之义,其特性是令心专注而不散乱。《般若经》说:“一心不乱名止。”《遗教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解深密经》云:“心一境性,是奢摩他相。” 毗钵舍那,汉译为观,其义为牢谛观察,其体性是慧,有简别抉择而无错谬的特性。《般若经》云:“如实见法名观。”《解深密经》亦云: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好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又诸菩萨,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是如是所思维法;思维其相,如理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广说乃至觉明慧行,是名毗钵舍那。 止观能令心专注一境,使粗显的微细、散乱的平静、昏沉的觉醒,如是达到寂寂惺惺的地步。观是破无明、了生死、悟实相,要观察实相,审谛直理,引发特殊的智慧,杜绝认识错误的无明,方能了脱生死,悟入实相真理。修习止观,要无间加行,殷勇加行,恒常修习,是名修习止观。修止观的人,于如是止观相中,其心不动,于无功用离诸加行任运转处,摄受无乱,是名乐修习止观。若能依照如上止观的修习,定能引生诸多善果利利,止观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果的根本。 综上所述,作为正信的三宝弟子,皈依三宝以后能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则能依照佛陀的教法,依教奉行,能得到三宝的加持;能如实地行持、实践佛陀的教法,能获得自他两利,究竟成佛。在现世之中,可以安住在清净中,得佛法的殊胜受用。如《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能得生人中,得大丈夫身,不处边地,处于有佛法之所。诸根具足,无五无间业障,对圣教产生清净信解,不在邪恶之处发生信解。 编辑:小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