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佛门第一课,认识皈依须明辨 谈到皈依三宝,大家都非常熟悉,但真正认识皈依的内涵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到寺院里来,常常会看到许多人烧香、磕头,拿很多供品去供养佛菩萨,但很难由此判断这些人是不是信佛、是不是佛教徒、有没有受过皈依的仪式。这些人可能信佛,但是并没有受过皈依仪式。如果他们不信的话,不会去供养;说他们信,似乎和我们信的又不一样。因为这样的原因,佛教在家信众的人数难以统计。另外社会上也流传一种讲法“佛祖心中坐”,意思是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不必注重外在的形相。这种人算不算佛教徒?内心到底有没有皈依?又是一个问题。有一次在开会的时候,一位地方宗教局局长告诉我,有一天,遇到一个人拿着念珠在念佛,就问他:“你是不是佛教徒?”那个人说:“我不是佛教徒。”局长问:“你信不信佛?”他说:“我不信。”局长问:“那你信什么?”他说:“我信皈依。”局长又问:“那你皈依谁啊?”他说:“我皈依某某法师。”原来他把某某法师作为皈依的对象。这种状况非常普遍,他可能信仰的是心里的某一个人,这“某个人”算不算我们佛教里皈依的对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皈依其实是一个很深的法门,不是一个简单的法门;它也是一个很高的法门,不是一个很低的法门。很多人常常认为口中念一念就是皈依了,好象很容易。事实上,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标准,同时也是佛教信仰的最高要求。 二、怖畏轮回恶趣苦,皈依三宝求庇护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呢?最主要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恐惧感,第二个是求庇护。如《大方便佛报恩经》说:“所归以救护为义。譬如有人有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求无畏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就像经中的比喻,比如有人有罪于王,在这个国家犯了罪,然后逃到別的国家去,求那个国家的保护,于是那个国家的国王就告诉他:“你要皈投我免除你的恐惧,可以!怎么办呢?你不要离开我这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法,你一定要照着我们国家所制的法律,好好地遵守,自然可以得到保护。”其实我们人生也是同样的情況,拿这个比喻来说:众生本来也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在三界之內生死轮回,无非是苦,所以一心想跳出来,去寻找皈依。 皈依二因中的恐惧感主要是指对六道轮回和三恶道的痛苦产生恐惧。因为我们害怕受苦,才要去求皈依。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种种的痛苦,那皈依干什么?因此只有对种种恶道的、生死轮回的痛苦产生非常深刻的认识与体会,才会去求庇护。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六道轮回和三恶道的痛苦是很难有所感觉的,这只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内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原因何在呢?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我们的常执太重,总觉得后世很遥远,因此不知不觉地,我们对于痛苦和快乐的感受与追求都被局限在现世,局限在眼前能够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的事物上面,根本不会想到后世的苦乐。打个比方,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做了坏事、犯了法,当他即将受到法律的惩罚,要被判刑、坐牢的时候,就会去托人情、找关系。为什么呢?他要去求庇护,求保护。当现世种种的报应来临,他必定要去求保护、说好话,希望能够少判几年,或者判了以后,能够早点出来。在现世安乐方面,我们很容易会有真切的感受。但是提起后世来,我们总觉得似乎还有很长的时间,会觉得无所谓:死亡不会这么快来临。我们心里总是这样想:今天我不会死,现在我不会死,心总是执取在不死这方面,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久住现世的心态,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常执,或叫做常颠倒,它对于佛法的修行是很大的障碍。事实上有生必有死,这是谁也不能逃避的法则。如《佛说无常经》说:“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上至非想处,下至转轮王,七宝镇随身,千子常围绕,如其寿命尽,须臾不暂停,还漂死海中,随缘受众苦。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亦如蚕作茧,吐丝还自缠。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属,目观生死隔,云何不愁叹!是故劝诸人,谛听真实法,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佛法如甘露,除热得清凉,一心应善听,能灭诸烦恼。”《法句经》也说:“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此灭为乐。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坏,人命亦然。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犹然,亦养命去。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贮聚财产,无不衰丧。……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众生相克,以丧其命,随行所堕,自受殃福。老见苦痛,死则意去,乐家缚狱,贪世不断。咄嗟老至,色变作耄,少时如意,老见蹈藉。虽寿百岁,亦死过去,为老所厌,病条至际。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老则色衰,所病自坏,形败腐朽,命终自然。是身何用?恒漏臭处,为病所困,有老死患。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见闻变,寿命无常。非有子恃,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 不仅生者皆死,事实上死无定期,人命无常,谁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死。如《梵网经》说:“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要真正为自己的后世做好准备的话,就必须“念死无常”。而且必须作意自己今天就会死,至少是今天很可能会死,要在内心当中生起面对死亡的逼迫感和恐惧感,如此才能够对治内心的常颠倒,才能够时刻想到规范自己的身语意三业,为后世的安乐作准备。如《大智度论》说:“如是有为法中,不应弹指顷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时中皆有死,不待老,不应恃是种种忧恼凶衰身,生心望安隐不死,是心痴人所生。身中四大各各相害,如人持毒蛇箧,云何智人以为安隐?”又说:“是故行者不应于无常危脆命中而信望活,如佛为比丘说死相义。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是死相。佛言:汝云何修?比丘言:我不望过七岁活。佛言:汝为放逸修死相。有比丘言:我望过七月活,有比丘言七日,有言六五四三二一日活。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相。有言从旦至食时,有言一食顷。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相。一比丘偏袒白佛:我于出气不望入,于入气不望出。佛言:是真修死相,为不放逸!比丘,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住时甚少,其犹如幻,欺诳无智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念死相。”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