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圆成实性 1.正显圆成实性 《三十论》颂说: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成唯识论》说: 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无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遍、亦得此名。然今颂中,说初非后。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说“于彼”(依他)言,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常远离”言,显妄所执能、所取性,理恒非有。“前”言义显不空依他。“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性故。 依二空门所显真理即真如:一圆满、二、成就,三、法实性,具备此三义,名圆成实。可见,真如:一、体周遍,无处不在——圆满;二、体恒常,不是生灭法——成就;三、体不虚谬,是一切法的真理——法实性。显明真如周遍而为万法的实体,不同于外道所执的神我,因为他们所执的不是法的实体,是虚谬性。 “遍”简别自相,如色等有法体的局限,不通别法,若通别法则不是自相,只有真理是遍一切有为法的、圆满的、没有局限的;“常”简别共相,如一切法无常、空、无我之类,虽在一切法中普遍存在,而体不是实有,指一切法上无体无用,名为空、无我。非有实体贯通一切法,只有观心,没有共相体。所以,共相不是常住,而真如是常住的不变的。“非虚谬”简别小乘所谈的虚空、外道所计的我等体也是常、能遍一切法之说,外道所计是虚谬性、非法实性。只有真如具足三义,称“圆成实”。 圆成实有常、无常门和漏、无漏门之分。就常、无常门来说,常住不变的是圆成实,生灭无常的是依他起;就漏、无漏门来说,无漏有为是圆成实,一切有漏法则属依他起。为何无漏有为称为圆成实?①体不染污,离颠倒,称为真实;②无漏法体是无漏,能断一切染法,究竟成就;③能普断一切染法,普缘一切境界,遍缘真如,称为胜用周遍。由于备此三义,与真如同,所以,净分(无漏)依他,也得称为圆成实性。新译《辨中边论》第二卷说: 真如、涅槃无变异故,名圆成实;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亦名圆成实。 这里,依颂说,“圆成”即指前所说常、无常门的圆成实(真如),而不是指后净分依他(漏无漏门)。因为,净分依他:①不是所证,②不是法性。所以,颂中说初真如名圆成实,不是后净分(无漏有为)。 “圆成实”于前所说“彼(依他)”,在一切时常无遍计所执性(“常”即恒,一切时。“远离”即无,离过失。)这圆成实在依他起上无计所执人我、法我即空,依这空门所显的真如为它的自性——空(梵语“瞬若”),真如名空性(梵语“瞬若多”),不名为空,因此,以空门而显空性,是约表诠显圆成实(空所显)。“于彼”二字是约遮诠来显圆成实的,表明“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不即不离。《述记》解释说: 依他是所于(所生的法),真如是能于(能生的缘),非即一法有能、所于(能所相对而言),显如(真如)与彼他(依他)体非即故。若是即者,真如应绝灭(因为真如若即依他,应与依他同有灭),依他应不生(如承认依他即真如,应与真如一样不生,所以,二者不即是一);言不离者,即于彼依他上有真如故,非不于彼,不可言离。若全离者,如应非彼依他之性,应离依他别有如性,云何言“于彼”?故“于彼”言显不即、离,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因为,遍计所执是虚妄所执,不是暂时无,而是恒常无——体无,称为“常远离”。空的是遍计所执,不是空的依他。真如是空的性,而不等于是空。空是所由,真如方显,所以说空不是真如体。真如离空名空性,真如离有名有性。众生多起“有”病,故说空门;若空病生,也立有性。 概言之,圆成实是在依他起上无前面所说的遍计所执所显的性。 2.圆成实与依他起“非一非异” 《三十论》说: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 《成唯识论》说: 由前理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无常。彼此俱应净、非净境,则本后得智,用应无别,如彼无常、无我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 这里,只说圆成实与依他起,非一非异。《摄论》等都将三性互相对比,说明其关系不一不异。《述记》说: 由前不即,离理故,若圆成实与彼(依他起)定异,真如应非彼之实性(故不可说定异)。既与彼异,故非彼性;若全不异,此真如性,应是无常,依他非常,此(圆成)、彼(依他)同故。 简言之,圆成实与依他起,一是体一是相(现象),现象依他而起属体的相,体是相的体。如果二者不同(异),则圆成实便不是依他起的实性。实际,在依他起上远离前面的遍计所执自性,就是圆成实性。因为,依他起法有染、净二分,如水有波浪和平静之分,无波浪则静水相显现,所以,二者不是定然不同;或若说不异,则圆成实也象依他起一样属于无常性,迁流不息,实则如如不动,是周遍法界的实性。或者说,依他起也象圆成实一样是“常”,实际上,圆成实是没有生灭去来相状的,依他起却有。并且,圆成实是体(无为法),依他起是相(有为法),可见,不能说“非异”。 一切缘生法在转识成智前所显现的境界都是不净境,转后则为圆成净境。《辨中边论》说,只有圆成实是“圣智”的境界,为圣者所证;依他起法是“凡圣智”境,圣者也可以缘依他起,但,凡夫却不可能体会圆成实。又,依他境体不净(多依染分说),圆成境体是净(依净分说)。可见,依、圆非不异。 “圣智”意即圣者的智慧。可分为二:一、根本智,登地的菩萨在人心见道位,始得根本智,也叫无分别智或正智。此智生起时,亲证真如即圆成实性。此时,智与如都离能、所二取相,二者平等平等;二、后得智,根本智生起后,即依根本智起后得智,登地后人心中的解脱道在一刹那间证得根本智,随后得有分别所缘的净分依他起,普行分别一切法的自相与共相,无有迷谬。《成唯识论》说: 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厚严经》颂说: 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 这是一切佛的了义说。菩萨登地后,在长期的修道位中所用的都是后得智,多指有分别的差别智,菩萨在散位时有,在定位时却无分别,出定后仍有分别,缘依他起差别法相。菩萨进入修道位用此后得智人无住涅槃,随类度生,虽然体上无漏、没有迷谬,在用上却是有分别的有为法。所以说,圆成实与依他起“非不异”。这是因为,如果定执“不异”,则圆成实应为后得智所缘,或依他起应为根本智所缘,实则不然,故“非不异”。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