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理具有时代性,因此,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与时代同步,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建立自己的坐标系,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以往的教理重新梳理,决不能照抄照搬,墨守成规;不能执著于“离经一字,皆为叛道”而食古不化,也不要认为凡是祖师大德所宣说都适合自己,奉为真理,这便成了盲从与附和,佛教徒便成了语言文字的囚徒。就如佛经常见的“女转男身”这句话,随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改变,其内涵就有所不同。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女转男身”中的“男”、“女”可以性别去理解。而在当今男女平等的时代里,再那样理解就不合时宜了,“女”则代表软弱、怯懦之气,“男”则代表勇敢、胸怀宽广、充满生命力的大丈夫之志。否则,将被人们对佛教产生误解歪曲,认为是迷信,甚至蔑视为无知而抛弃。 佛教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并不是因为佛教给社会创造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佛教给社会带来了无穷的法益,对社会具有化世导俗的功能。为了发挥化导世俗的作用,佛教就应该与时俱进,与社会相适应,将深奥难懂的佛理通俗化,符合现代生活的理念,如将“六道”中的“饿鬼”解释为“象征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就是一个新的尝试。但相适应绝不是削足适履,通俗化也决不是庸俗化,把佛教最基本的因果论演绎成宿命论。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佛教若不能与时俱进,依照根本教义,创出“继承传统而不泥于古,适应时机而不流于俗”现代人所能接受而又极愿接受的教理,将不能与社会相适应,也失去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必被社会所淘汰。 结 语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光芒四射,不唯有益于个人的解脱,更有益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因此倍受世人注慕。 但纵观历史的发展,触目心伤。佛教曾几度兴隆,几度毁灭,原因何在?太武帝灭佛,给后人以无尽的思索…… 在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对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挑战同样前所未有。面对纷繁复杂的世情、深刻变化的国情,我们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如何才能赢得挑战?佛教如何生存和发展?如何实现应有的价值?历史给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了佛教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荷担起如来家业。我们要认真学习佛教发展史,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只有反思历史,才能认清发展方向。我们要居安思危,认真总结历史教训,沉痛的历史教训,使我们明白应该有忧患意识,清醒我们的头脑,重新审视我们的现状,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太武帝灭佛”这一法难作为警钟长鸣!(信息来源:摘自《灵山海会》) 编辑:小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