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略论太武帝灭佛(3)

寺院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是度僧。由于僧侣们可拥有免役免税的特权,寺院里的僧众猛增。而北魏以前度僧权掌握在操之于寺院手中,只要愿意出家者,可直接向寺院索取度牒,故逃避徭役者往往出家为僧尼。“民多绝户,而为

寺院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是度僧。由于僧侣们可拥有免役免税的特权,寺院里的僧众猛增。而北魏以前度僧权掌握在操之于寺院手中,只要愿意出家者,可直接向寺院索取度牒,故逃避徭役者往往出家为僧尼。“民多绝户,而为沙门”。

除了自愿投附者外,还有比较低级的净人、侍人。北魏时这些人都是由犯重罪及官奴而来的,“以供诸寺扫洒,兼营田输粟”。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属于寺院的户口。如 南朝时“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蓄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南史·郭祖深传》)北朝也是“僧尼多养亲识及他人奴婢,年大私度为弟子”。

因此造成人丁大量流向佛门,使寺院势力迅速强大,财富也急剧增加。可是相应来说,也就极大地减少了社会的劳动力,减少了国库收入。所以太武帝就会在崔寇二人的诱导下,采取“禁止五十岁以下人为僧”、“禁止官民私养沙门”的措施,来增强国力。损害了统治者的根本利益,这是灭佛的深层原因。

(二) 思想原因

与本土固有思想儒道两家的矛盾,也是导致灭佛的重要原因。

(1)与儒家思想的矛盾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宗族宗法制度为基础而产生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关系,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的道德规范,是绝对不能违反、逾越和破坏的。“忠” 和“孝” 成为人们生活和行为的最高准则。儒家思想符合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儒家礼法成为治国的基本思想原则。以“忠、孝”为主旨的礼教,对维护封建社会的伦常秩序具有直接效用和现实价值,最适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长期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始终保持其正统地位而难以动摇,且日益强化。太武帝登基后之所以器重崔浩,就是因为他看到儒家思想对其巩固政权的重要性。也就是这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专制社会中形成了深厚的伦理关系网,其强大的道德观念对外来的思想具有强大抵制力。

而来自印度佛教的思想理念大多不符合这一中国固有的统治思想。最明显的如佛教的“众生平等”理念与儒家严森的“等级制度”相矛盾;佛教有“剃除须发,辞亲出家,终生单身” 的行为,而儒家却认为“身体发肤受自父母,不能毁伤,何况剃除”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儒家看来 佛教的所作所为皆是大逆不道。

儒释在理论上也有强烈的争论。如沙门是否礼敬君主就是儒释长期争论的焦点。印度佛教有着浓厚的出世传统,出家人对世俗的礼教可以不全部遵从。佛教《梵网经》有“出家人,不拜国王、父母和六亲”。《 涅槃经》和《四分律》里也有“出家人不向在家者敬礼”的说法。更有甚者,《佛本行经》有“国王应向佛陀以至出家人礼拜”的记载。这同我国固有的封建纲常名教发生严重的矛盾,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绝对权威,违背封建宗法伦理关系,破坏封建统治者的神圣性。由此而引起一些儒家的不满和责难。东晋成康之世,庾冰从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出发,提出沙门应该向皇帝跪拜致敬,以致于形成儒释两家在“是否礼敬” 问题的争论。沙门是否礼敬王者主要涉及礼制问题。就思想性质来说,是佛教和儒家伦理思想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激化成抵制佛教传播的核心力量。北魏太武帝时的崔浩站在对统治者有利的立场,抓住当时佛教徒的弱点,猛烈攻击。崔浩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太武帝的诏书中“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就是儒家反对佛教的体现。

(2)与道教的矛盾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源自古代巫术和鬼神崇拜,奉老子为教主,《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教义,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受到统治阶级的信奉和推崇。

佛道矛盾已久,可追溯至佛教传入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就为夺取“正统”地位而不断斗争。无论从汉明帝时神通较量,或是老子化胡说的故事中都可看出端倪。

佛道之间曾有过激烈的“夷夏之争”。“夷夏之争”是关系着是否可以在中国存在的根本理论问题,也是中国固有思想排外的原因之一,是佛道二教争论的焦点,其目的是为争取在中国社会的权力和地位。“南朝人士所持可以根本推翻佛法之学有二:一为神灭,二为夏夷。因二者均可以倾覆释教,故双方均辩之至急,而论之至多也!”正是佛道有着这样的矛盾,太武帝时,道士寇谦之煞费心机,极力挑唆,是促使太武帝灭佛的诱因。

儒、道都是中国固有的,它们都有排外的情结。当佛教传入时,两家对佛教的偏见就达成了共识。僧祐曾总结出当时人们对佛教有六种偏见,也就是所谓的“六疑”:一疑经说迂诞,大而无徵;二疑人死神灭,无有三世;三疑莫见真佛,无益国治;四疑古无法教,近出汉世;五疑教在戎方,化非华俗;六疑汉魏法微,晋代始盛。”(大正藏52卷95页上)达成共识后就会形成统一战线。“中国文化内部各家的争锋,因为大家是兄弟,打破脑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外来的佛教参与时,中国文化就会联合起来对付你,何况佛教还想占据主流意识形态。中国文化对付佛教的突出表现就是在发现对付不了佛教的理论强势攻击时,动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对付佛教”⑨可见这次法难也是佛教与固有思想文化矛盾的结果。

(三)自身原因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唐·杜牧 《阿房宫赋》)导致太武帝灭佛,佛教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包括佛教徒的行为原因和教理原因。

(1)行为原因

当时社会战乱,大部分进入佛门的人是为了逃避税役而出家,发心不正,且世俗习气严重。进入佛门后,还是不学无术,不遵守清规戒律,为所欲为。 “真伪混淆,多生愆过”。有的脱离正常宗教活动,“或商旅博易,与众人竞利……或指掌空谈,坐食百姓,斯皆德不称服,行多违法”, 更有甚者与朝廷结纳,干预政事,扰乱国政。如晋孝武帝时的尼僧支妙音。富倾都邑,权倾一朝,威行内外,结交后妃,窃弄大权,左右朝政。“无益于时政,有损于治道,是执法者之所深疾,有国者之所大患”。 僧人的形象严重受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出家人本以慈悲为怀,连蚂蚁都舍不得踩,可竟敢“种麦养马,暗藏兵器”;出家人“宁饮洋铜,慎无犯酒”, 可寺内竟有酿具;出家人断淫绝欲,可寺内竟隐匿妇女,佛门不许,社会不容,难怪太武帝“龙颜大怒”,“ 无长少悉坑之”。这次法难招来杀身之祸、灭顶之灾者是谁?挖掘墓穴、藏送佛教者又是谁?所谓的“佛教徒” 自身啊!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