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明末四大师禅净观比较(5)

蕅益进一步阐明了禅与净土的关系: 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无净土之禅,非真禅。然净土之禅,本不须参究,但一心不乱即静,名号历然即虑。若夫禅之净土,必须证极净心,非可以理夺事。从上诸祖,凡情已尽,圣解未忘

蕅益进一步阐明了禅与净土的关系:

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无净土之禅,非真禅。然净土之禅,本不须参究,但一心不乱即静,名号历然即虑。若夫禅之净土,必须证极净心,非可以理夺事。从上诸祖,凡情已尽,圣解未忘,不妨随机扫执。后世学人,虽有乾慧,染习未枯,自非发愿往生,依旧随业轮转。

这是说,禅、净本不为二,但是,净土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可证得禅宗之禅,不须另藉参究而得。禅者参禅,然“晤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即参禅如不能断尽妄习,又不发愿往生,难免随业轮转生死。基于此,蕅益极力提倡简易、稳当的持名念佛,他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这样的立场,实际上是将禅法消归于净土之中了。显然,蕅益与莲池一样,意在以净土实修补救禅弊,不同的是,基于对禅弊的深切忧心,他并不主张极易造成禅净混滥、于净宗反有破法之危的参究念佛。

基于如上的禅净观,蕅益融汇诸宗,会归净土。他以莲池《弥陀疏钞》为基础,撰写了《阿弥陀经要解》一书,对净土要义进行了系统精要的总结。其对净土思想的发挥主要体现在:

1.对信愿行的全面总结

“在莲池的基础上,蕅益对净土资粮进行了发挥。针对禅徒以理废事、以唯心净土否定西方净土之现象,他将“信”归纳为六个方面: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三资粮中,蕅益认为信愿行三,虽缺一不可,而尤以信愿为主为导,他说: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

此对信愿的特别强调突显出净宗信愿往生之特色,一方面对治了参究之人忽视信愿之弊端,另一方面,“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的说法也体现出对中下根人的摄受。相对而言,莲池不废参究念佛的净土教法可谓自力、他力并重,而澫益提倡的直持名号、“信愿为主导”显然更强调自力条件下的弥陀他力作用。

2。对念佛的分类

一般来说,净土念佛有持名、观想、观像、实相四种。蕅益将念佛的涵义,拓展为“思惟忆持此现前一念名为念佛,盖念者始觉之智,佛者本觉之理也。”从这个广义的角度来看,念佛法门就有三种不同: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念。念他佛,即指托阿弥陀佛果德庄严为我所念之境,专心注意而忆念之,或忆名号,或想相好或缘四十八愿往昔洪因,或思力无畏等,或观正报,或观依报,总名念他佛。如能历历分明,一心不乱,则三昧功成,径登净域。此类即是庐山慧远等所倡导的念佛法门。念自佛,即指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无体无性,横遍竖穷,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具足百界千如种种性相,与三世佛平等无二。如此观察,功深力到,圆伏五住,净于六根,豁破无明,顿入秘藏。此与参禅、止观全同,西天二十八祖、东土禅宗六祖、以及南岳慧思、天台智者都是修的这个念佛法门。自他俱念,即指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托彼果上依正,显我自心理智。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议,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议,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圆因,称理映发。此与参禅止观非异非同,这是永明延寿、楚石梵琦倡导的念佛法门。在所有的念佛法门之中,又以持名念佛“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可谓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义中之无上了义。’’这样,不同于莲池不废禅法之参究念佛,蕅益将大乘禅、教、律一切法门完全摄归于净土之直持名号。

3.事持与理持、事一心与理一心

因为对参究念佛的不同见解,在对念佛事持与理持、事一心与理一心的解释上,莲池与蕅益亦有不同。莲池以持名“忆念无间,是谓事持”,“体究无间,是谓理持”。由事持而伏妄名事一心,由体究而获自本心名理一心。而蕅益皆以持名来释事、理,认为事、理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达心是、心作之理。这里,他实际上以天台之见,将以胜解诸法实相的知见、止观并进持佛名号作为理持念佛。他对事、理一心不乱的定义,是从持名念佛之悟理与否来进行的:

事持则念念忆佛名号,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

之所以有诠释上的区别,圣严法师认为,莲池以禅者的立场弘扬净土,重视定慧均等的修持法,故将事持释为但持弥陀名号,不作观想。将理持的程度,提至事持之上,除了持名,尚得提起内观内审的‘体究’之法,究此能念的我及所念的佛之本体是什么?用此方法,既属净土行者的持名,又似禅者参话头。目的在于肯定禅法的功能,摄收禅者归向净土,称为禅净双修。至于蕅益,“所说的事持是指在理路的信念上,尚未到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程度者,以为我能念佛,念的是自心之外的西方阿弥陀佛,所以如迷失的幼儿,忆念母亲,呼唤母亲,等待母亲来迎救援。理持则此念佛之人,已知能念的心及所念的彼佛本是同体,只是尚未现证同体的经验,所以假佛的名号,系念不已。虽只是系念佛号,却已心系于佛,心向于佛,心应于佛。若此念佛之心不乱不散,不改不变,此心即是佛心佛??,所以不必另用参究的方法了。”出于应机的不同,莲池、蕅益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事持、理持,但是在对事持、理持的结果——事、理一心不乱的界定上并无矛盾,蕅益本人的一段言论也证明了这一点:

云棲大师发挥念佛法门曰:有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说者谓持名号是事一心,参‘谁’字是理一心,亦何讹也。夫事一心者,历历分明,不昏不散是也。理一心者,默契无生,洞明自性是也。是参时话头纯熟,犹属事门。念时心佛两忘,即归理域。安得事独指念,理独指参也。又参‘谁’字,谓之究理则可,谓理一心不可。然非其人,即究理亦未可轻易,何以故?事有挟理之功,理无只立之能,幸审思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