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悟后的实修(2)

日常待人处事也是用功处。只要我们抓住在自心地上用功这一修行本质,则日常用功同于打坐用功,也只有如此,才能渐而把工夫做成一片,不致于打坐时象修行人,日常处事又成了另外一个人。有时我们抱怨没有清净的修行

日常待人处事也是用功处。只要我们抓住在自心地上用功这一修行本质,则日常用功同于打坐用功,也只有如此,才能渐而把工夫做成一片,不致于打坐时象修行人,日常处事又成了另外一个人。有时我们抱怨没有清净的修行环境。不可否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找一个清净的环境专修一个时期,有助于集中时间、心力清除习气,用功深入到心地的更深层面。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佛说娑婆世界有阴有阳,有善有恶,境界转化得快,正好修行,修行进步更快。这说明外在环境是否有利于修行,主要看自己是否善加利用。不善利用,即使处身于寺院丛林,也只看到环境的阴暗面;善加利用,处身其间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反而时时提供反躬自省的机会,帮助你及时发现,转化内在的贪嗔痴。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碰到的境遇看作是对自己最适合的修行功课,把所处的环境看作正好修行的道场。

日常用功应注意功在日常中,时时处处正心,把心念转到当下的事上。坐车、散步等闲空时间回心念佛。

另外,平时形成随时反省自己的习惯很有利于修行的进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习气、毛病,便于及时改正。儒家、道家有“功过格”帮助检查自己的毛病,我们不妨依类每月制一个表格,每日检查自己有没有杀盗淫妄的行为,有没有贪嗔痴的心念、情绪,是否有该尽的责任未尽,可以做的善事未去做,是否没有用功打坐等等。若没有做到处就在表格中做一个记号。只有每天定时检查自己,才能时时提醒自己清净身口意,纠正自己的妄念、习气。另外,写修行日记反省自己所行所思,能帮助找到习气所在,找到克服习气的方法,及时调和心态。这些都是日常用功值得学习的方法。

修行就是如佛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时时处处行所当行,如是才是真正踏实修行的态度。

6.性、心、法三者的内在联系

在因地上修行要正确处理好性、心、法之间的关系。

修行的目的是除尽自心的妄念、习气、使本性全露。去除、转化妄念、习气、必须依法修行。

如上文所述,切实的修行须在自心地上用功,悟明本性对具体修行有指导作用,法是修行转化的工具。性、法均落实在自心的真实修行上。不可以离开自心地执持无念,本性上无工夫可做,做工夫须是在妄念生起、习气发生势用时去做;不可以离开自心去求法。离开自心的修行求佛求法,是心外求佛、心外求法,是对佛、法的贪著、是妄心,不是踏实修行的态度。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从自心来说,自心不可以离性离法。认得自心地,不可以放任无为,任其荆棘丛生。学禅的人见祖师有时教人“任运腾腾”,不知是师徒之间当机的说法,是用功到极处的转语。自己未做分毫工夫,便欲放任无为,是不明自心与自性的距离。不知依法修持,缩短心性的差距。

法也是与心、性相关的。一方面,法依本性建立,另一方面,法为度自心而设。法是联结、贯通心性的桥梁。比如念佛法门、念咒法门(真言宗)。佛即每个人内在本具自性,所以禅宗说归依自性佛;咒即真言,本是自性之音。所以念佛念咒即是唤念自性,是依自性建立之法门。念佛念咒须在自心地上念,须发挥转化自心的作用。了解念佛念咒与本性、自心的关系,才能真正如法修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便知信心持念的重要,即相信念佛念咒能在自心地上发挥功用,能唤念内在本性;便知自觉调整自心,悉心体会,做到心佛相应、心咒相应的重要;便能了解心念因法次第生起,转化,返归本性的规律,能以正确的态度、方法(方便法)对待心念、心境的种种状态。了解心、性、法三者的本质联系,才能渐具择法眼,知道什么是真实法,什么是方便法。

菩提达摩当初预言禅宗六传之后明理的人多,实修的人少,因此我们一定要时时自警,知道见性、明理只是修行的一个方面,要修行进步,有成果,必须切实在自心地上依法用功,踏实修行。

愿我们共勉!(信息来源:摘自《禅刊》)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