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丰富多彩的禅生活(2)

怎样才能破妄显真、由迷而觉呢?那就只有精究佛理,勤修无相禅,使视听言动,衣食住行都成为禅生活才行。《 金刚经 》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修禅就是常常观一切法如梦如幻,是假

怎样才能破妄显真、由迷而觉呢?那就只有精究佛理,勤修无相禅,使视听言动,衣食住行都成为禅生活才行。《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修禅就是常常观一切法如梦如幻,是假非实,以破妄执倒想。六祖慧能叫人修禅常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就是常常观心觉察,遣除妄念;无相就是不于境上生心,远离种种有相和空相;无住就是离去妄念而内不住心,不取无相而外不住境,同时也不取空相而心不住中间,这样就会扫荡一切颠倒梦想,慧日当空,光周沙界,现见一切真实妙境。《金刚经》说:“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即是此意。故修禅有成的人,心常清净明朗,现知现见诸法性相,于诸事物不取不舍,而成为从大梦中醒来现见一切真实的觉者。

2、心平行直,道德高尚: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不注意素质,道德水平低,或陶醉于烟酒赌博,或放肆于花街柳巷,饮食衣服,力求华美,视听言动,纯属染污。有的贪爱财物,诈骗盗窃,人与人间相争相残,打骂之不足,又继之以刀枪杀害。这样的愚行恶行,展转引发,世风败坏,形成社会极大的黑暗面,为人群导致不少苦难与灾祸,实属一大不幸。怎样挽救呢?这只好笃信佛法,努力习禅,使佛性彰显,慧日腾辉,自觉觉他,大家的生活庄严殊胜,而人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风尚成为道德洋溢的风尚,才能收到拔乱反正的实效。

慧能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说:“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这些话都是说要习禅才能提高道德水平。这里的“心平”是说禅的境界,“行直”、 “行正”是说禅有清净身、口、意三业的妙用。人们的心好象水一样,水因风起浪,波动不平,随即浑浊。若风平浪静。水即澄清而光明,鱼虾悠游,日月映现。人若修禅,自能排除妄念,伏断烦恼,而心自寂静不动,平正不倚。慧能六祖描绘禅相说:“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此中前二句是说习禅既不起烦恼造恶,也不用力修善;后两句是说禅的境相是寂寂荡荡,空旷清净,如太虚空,也就是心平的样子。心既清净平正,则于境来随感随应,不假思维,直往直来,而一切生活行动自然恰到好处,这就是所谓“行直”。六祖又云:“汝但离却善恶两边,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这就是说修禅的人心既清净,则他的一言一行自然方便善巧,如理如律,成为道德完美,轨范人天的觉者,所以六祖又说:“平直即是弥陀。”

3、相尚以德,丰美民安:古人有句格言:“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话是教人交友要舍恶从善;同时也显示出人与人间的言行和生活习惯,可以相互濡染、相互熏陶,而由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形成风尚,由近及远,由暂及久,而使多数人乃至整体归于同化。人们若笃信佛教,专心习禅,自会相互影响,而使少数人的禅生活无形中形成多数人的禅生活,自而风俗纯美,社会祥和,使人群相亲相爱,相敬相让,在欢欣的气氛中,安其居而乐其业。因为禅是以“悲智等运”为内心,以“真俗圆融”为行动,又特别重视世俗谛所摄的伦理道德,故对社会能发生极大的影响。《坛经》云:“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苦口即是良药,逆耳便是忠言。”这是说修禅的人具有高度的报恩思想,在家孝父母,爱国尽忠义,以谦让的态度尊老爱幼,以忍辱的精神感化凶恶,而且还要接受别人批评,改正自己错误。学禅的人具有这样的美德,当然就能处好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使大家都能在和光照耀下,有文明、有礼貌地生活着。禅就是佛传的“心印”,获得了禅,就是以佛心为心。释迦如来慈爱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建立以和合为尚的僧团作模范,导引广大人群,去人我自他的分别想,生起慈悲喜舍的无量心,使全球成为亲爱团结的大家庭。学禅的人心地无非,而自会“戒和同修”;忘人我的分别,而自会“身和同住”;常常观照诸法实相,而自会“见和同解”;常以法自乐,而自会“意和同悦”;常有共同语言,而自会“口和无诤”;具同体大悲,而自会“利和同均”。人们有了禅心,自能上契如来慈爱众生的本怀,而有着这么多以和为尚的生活内容,当然人与人间自会休戚相关,不相损恼,而亲密无间,逍遥自在地生活着。同时也自会使人类不断前进和升华。

三、禅生活的丰美内容

1、灵知寂照,妙不可言:空白纸上可以写铁画银钩的字,可以题音韵铿锵的诗,也可以绘五彩缤纷的画。一幢雄伟的建筑,里面有一定的空间,就可以安然无恙地住人和陈列许多物品,阿拉伯数字上的零,是一个空洞而非实数的圈,但它却能起很多的作用,圈的前面加上一,就是一十,若加上二,就是二十,再加上一圈,就是一百或二百,这样不断地加下去,就可以成为由千而万、乃至最大最大的实数。以上几个例子,可以说明空与有的关系。空表面上是空无所有,而实质上却能产生无穷的有。佛法把这一关系研究得非常深透,显示得极为彻底,而有“真空妙有”之说;意思是说妙有就在真空之中,要彻底地空,才能无穷地有。

这里所说的真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空去人们主观上的妄想杂念,烦恼执著,而清净无相,才能显出灵知寂照的禅心。禅心清净无相,却能于事事物物的性相,亲证现观,了了分明。一般人依名想概念有种种我执和法执,生起种种烦恼和所知障,作茧自缚,内蔽本有真心,外障事物真相。若得了禅,离言绝虑,自能于一切事物亲证现观。忘了“天”名,而亲见头上晴空万里太虚;忘了“地”名,而亲见载华岳而不重,枕河海而泄的大地;忘了“山”名,而郁郁苍苍巍然高耸的山在;忘了“水”名,而碧绿荡漾奔腾万里的江河摆在目前。这就是“维摩经”所说;“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的实意。慧能六祖形容禅相说:“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此中前二句是说禅心清净,如太虚空,即是真空;后二句说禅的妙用无穷,是妙有。究竟禅所具备的妙用象什么样呢?那只能说“惟证乃知”。一般人对此没有亲证,认识能力低下,想也想不到它的实况,说也说不出它的具体情景,只能对它依稀仿佛地说,无物不无,无物不有,清净无相,妙用无边。妙用无边者,妙之至极,难以语言形容之也。

2、自在超脱,无往不乐:人们日常在苦乐环境的感受上,执有受者;在对环境的处理上,执有作者,又执此受者作者是支配身体的主宰者,也就是真实的自我。同时常把自然界和社会界的种种复杂现象,依种种名言,而一一执为实物。自我在种种实物的包围之中,也就是在周围的环境中,东撞撞,西碰碰,时时刻刻与外物挣扎磋磨,忧喜频生,贪嗔迭起,而与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业果关系循环往复地勾缠着。由是人们的认识始终为自己妄执倒想的浓云密雾所笼罩而不见真;生命与生活始终在烦恼业报的圈子里转动不停,众苦逼恼之不已,安有自在真乐之可言?如果人们能学佛通禅,就会得“般若三昧”。般若是智慧,净智放光,自能照破颠倒妄想,断除烦恼业障,心体上一尘不染,生活上寸丝不挂,自必超然解脱,无往而不自在。六祖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名般若三昧。”这段禅语恰好描述了禅生活在境上无挂无碍的自在相。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