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学、心理学与个人成长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引 言

在今天的社会,压力已不是问题,而是必然的事实。问题是如何处理和面对压力及因未能适当处理压力而引生的身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一般人对心理学的理解及需求,亦从以往注重精神病的治疗而发展至预防,从预防继而发展至促进心灵成长,这样的发展实在是自然和必须。

在香港2003年中学会考佛学科新课程,我们把佛学和心理学融合,希望能为同学们设计出一套个人心灵成长的课程,让同学们能藉着佛法的理论和智慧,透过现代心理学的阐释,达至心灵成长和懂得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

佛法自从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宣说以来,已经为世人提供了面对压力、处理烦恼和解脱心灵痛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历代的高僧大德,都是实践佛法而有成就的好例子。近年西方心理学家研究把佛学应用在身心治疗上,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实佛学与心理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人类的心灵健康而研究,及提供达至心灵健康和解脱痛苦的方法。这篇论文,将介绍佛法解除痛苦和提升个人成长的理论,并从心理学的角度作对比和探讨。首先我将解说“觉的重要”和“觉的内容”,继而会谈到“如实的智慧”和“智慧的内容”,希望能在这篇简短的论文中,有层次、有深度和扼要地向大众介绍佛法明心和调心的法门。

“觉”的重要

“佛”乃梵文“佛陀”的简称,意即觉者。相对于觉者,就是沉迷的凡夫。所以对佛学来说,凡圣之别,就是觉与迷之别,而学佛就是学习醒觉。

为什么觉与迷有这么大的分别?因为沉迷的心没有办法作出正确的抉择,乃至根本无力作抉择。例如小孩在看恐怖电影时,只能随着影片内容而生恐惧之心,因为他未能觉知影像只是假象。反之,对觉醒到的事物,心是能够作抉择及作出正确的抉择。如上例中,一个有智慧的成年人能醒觉到沉迷恐怖电影的害处和影像的虚幻性,便可以提醒小孩影像只是假象,需要时还可以把影像关掉。所以《瑜伽师地论》云:“觉者,谓堪能拣择俱生之慧。”[1]

简而言之,我们若要处理任何问题,就先要醒觉知道问题的存在,所以处理心灵的问题乃至促进个人成长,就先要培养及学习对心灵的觉照。

在现代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的培育中,“觉”(awareness)也是非常重要的题目。例如伦敦(London P.)[2]指出心理治疗可分为两大类:领悟治疗(insight therapy)和行为治疗(action/behavioral therapy)。而其中领悟治疗假设一个人的行为和心智出现毛病,是因为他未能够清晰了解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动力,尤其是当他内心的渴望和外在的需要发生矛盾的时候。领悟治疗师的责任就是帮助病人觉醒到自己的行为和心智活动背后真正的原因[3]。这样的治疗法是建基于:若一个人能醒觉到内心的渴望和需要,便能有效地处理和改变自己的心智与行为。

同样,高文(Goleman D.)在他著名的《情绪智商》[4]一书中亦强调自觉(self awareness)和觉他 (awareness of others) 的重要。他指出醒觉到自己当下的情绪是培养情绪智商的关键。同时,一个人的社交技能亦是建基于对他人情绪活动的醒觉。若我们对当下的情绪有醒觉,不单可以更灵活处理因情绪而引发的行为,还容许我们放下或消解情绪本身。

禅宗里有这样的公案:一天,有位将军去找禅师,见到禅师便问什么是天堂和地狱。禅师看看将军便道:“你这样的老粗,无资格问!”将军大怒,举起拳头欲打禅师。禅师从容地说:“这就是地狱。”将军当下醒觉到自己的情绪和失仪,便立即向禅师忏悔。禅师亦从容地说:“这就是天堂!”

从以上的公案,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醒觉到自己的情绪时,便可以开始尝试把情绪和行为改变。

“觉”的内容:觉察与觉醒

每一个生命都有醒觉的能力,而只是领悟力和观察角度与层面有所不同。但是因为领悟力和观察角度与层面的不同,后果就有很大的分别。如上说的例子,看恐怖电影的小孩,也能觉察到电影的影像和内容,但执以为真实,因而生起怖畏。而一个有智慧的成年人,能够对电影有更深入和彻底的醒觉,所以就有更大的自由和能更适当地处理影像。禅宗有句名言: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分别不是在山,而是在见者的观察和领悟力。山还是那座山!

实则,觉(awareness)可有觉察和觉醒两个含意。觉察(conscious)是指对事物的出现、存在或运作的了解和知晓。例如,对贼人的觉察。在佛经里,内心的烦恼时常以家贼来比喻。禅宗公案中有以下对答:“家贼难防时如何?”“识得不为冤!”意思就是:内心的烦恼时常损害我们自己的幸福,应如何处理?那就要对烦恼有觉察!有觉察,烦恼就不会成为害我们的冤家[5]。

觉醒(awaken)有从睡得寤、由迷转觉的含意。通常觉醒是指从所见闻的事物而悟得形相以外的境界或法理。例如,见花开花落而觉悟无常之理;牛顿为苹果击中而觉悟到万有引力之法则。

从上可见,觉察与觉醒对事物的体会有层次深浅的不同。觉察是重于事相上的觉知,而觉醒是从表相的观察进而有更深一层的觉悟。因为“觉”有深浅不同,所以继而产生的智慧,就相对不同。

如实的智慧

佛教看来,正觉而生的智慧,就是我们处理烦恼和化解忧怨的钥匙。在南传佛教《相应部》经典中有以下的经文:

如实的智慧[6]

“这些就是感受”: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这就是感受的生起”: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这就是感受生起的法则”: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这就是感受的息灭”: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这就是感受息灭的法则”: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这就是对感受的味着”…… “这就是感受的过患”…… “这就是从感受的束缚得解脱”: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