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佛性 平等恭敬 孟子曰:“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又言:“恭敬之心,礼也。”仁、义、礼、智、信,是人道之根本,具足此五者,人格才算完整。我国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倡行仁义之道,而独尊礼。礼,必先从恭敬做起。而恭敬又有二个层次,一是表现于外在事相的身恭敬,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心恭敬。“为礼不敬”之人是孔子所批评的;真正的恭敬必是出自真诚,由衷地生起一种景仰、尊崇,并由内而外,展现在一切言行举止上。 来果禅师释恭敬二字,言恭者“尊礼其人”,敬者“笃重其教”。世间人讲恭敬,是站在伦常的基础上。恭敬是维持道德伦理秩序的一大关键要素,佛法中所强调的恭敬心,除了维系人伦纲常的功能外,更能对治众生的心病。恭敬心能去除我慢的习气,慢心是一种毒,不仅世间人避而远之,更是修行的一大障碍。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我慢的毛病,轻者其心高举,轻视他人;重者自我膨胀,诋毁他人。对治我慢的最佳良药就是培养恭敬心。在理上,首先需思惟三宝、父母、师长乃至一切众生的恩德;其次则须了达并深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若能如是观想,恭敬心自然生起。在事上,则须以身口意三业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恭敬的行为,并随时反省检讨。 心存恭敬即光明解脱 一个真正有恭敬心的人,对于一切人事,不论上下大小,皆心存谦恭尊敬,而非只局限于特定对象。对上皆当心怀恭敬,感念三宝教化救脱之恩德、父母师长抚养培育之苦心以及一切人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不只心中尊仰、护持、感恩,在事相上亦须做到礼拜供养、亲承奉事,如此身心合一,方是真正的礼敬。 对下,如我们的晚辈、学生、部属,乃至动物昆虫,亦当恭敬。古德云:“沙弥虽小不可轻。”又唐朝李商隐曾作诗云:“十四沙弥能讲经,似师年纪只携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使是今生堕入畜生道的蚂蚁、蟑螂,当其业报受尽,亦能转生善道,将来修行学佛、成就道果。因此,对下亦切不可轻慢,而要以平等心、慈悲心恭敬一切。 除了对人之外,一切行事亦要以恭敬心为之。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每一件事都有其蕴涵的精神和意义,每一件事所影响的绝对不只个人,而可能是无数的众生。因此,行事恭敬,即是恭敬众生,恭敬每一尊未来佛。在日常生活中,以恭敬、真诚之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例如写字时心念专注,一笔一画清楚明白,恭敬文字般若,久而久之,亦能与文字所要传达之义理相应。 心存恭敬,就是光明,就是解脱──解脱了我慢的烦恼。佛法所讲的恭敬,乃是建立在“因果”的法则上,就个人而言,敬人者,人恒敬之;就团体,乃至整个社会而言,若人人都有恭敬心,则社会必定祥和有序,国与国之间的纷争必能消弭。(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